美中臺博弈/從兩篇新聞稿 看賴國安團隊

最近賴清德政府發表兩篇新聞稿,雖不直接出自總統府與國安會,但與賴總統國安團隊密切相關,其一是針對國際危機組織(ICG)的兩岸情勢報告,民進黨發言人吳崢的長篇抗議新聞稿。

對臺定位分歧 蔡規賴已不隨

ICG報告是迄今描寫賴清德上臺以來,如何偏離蔡英文路線最詳細、最不遮掩的報告,直接戳破國王新衣窘境。吳崢批評這是「對我國既有國際外交路線的嚴重扭曲,更有協力北京等特定政治力量,介入臺灣內政、挑撥分化之嫌」,「片面將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的責任歸咎臺灣,背後所涉勢力昭然若揭」。

但ICG僱員、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被關押六年,纔剛獲釋,期間ICG持續批評北京,臺灣怎能批評對方是協力組織?更何況這篇報告也要北京停止武力威嚇,結論與其他國際輿論差距不大,難道賴政府連善意建議都不容許?

其二則是前總統蔡英文宣佈訪歐後,中央社發佈蔡去看賴的新聞稿,其中陳述「無論是副總統蕭美琴出任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副召集人,或請出卸任後低調『樂當宅女』的蔡英文訪歐」,都是「賴總統有意『精銳盡出』,爲國家打造一支史上最強外交隊」。

這篇每每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可反證賴此時的心態(派蕭美琴做這,請蔡英文去那),是以我爲主,失去對前元首的尊重。這篇新聞稿肯定未經蔡的同意,甚至被人認爲在吃蔡的豆腐,心態是「諒她也不敢反駁」。

該新聞稿再次強調蔡、賴無間「兩人分進合擊,相輔相成」,兩人沒嫌隙,偏偏這樣足以證實兩人心結,也許有人以黨內派系的傾軋解釋,但更重要的是,蔡賴對臺灣定位與未來方向的歧異。

美方耐性漸失 緊箍咒將變緊

這兩篇新聞稿並非即興發言,而是賴清德國安團隊的產物,反映出至少三個特色;其一、蔡規賴早已不隨:賴明顯要在論述上超過前任,這無可厚非,但兩岸關係迴旋餘裕空間很小,能講的早就講過,講新的往往動輒得咎。

賴的兩岸論述除強調「互不隸屬」,衝撞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界限外,常還有特殊措辭,如「璦琿條約說」、祖國論,這反映出幕僚作業時「立異以爲高」,而賴身邊也沒人能把關。

賴剛上任時,蔡私下告訴來訪友人,現在國際局勢紛亂總統最好謹言慎行,這樣對臺灣較好,當賴一再提到「互不隸屬」時,小英再次私下提醒,說賴最好不要再這樣講(互不隸屬)。

這正是ICG報告點出的路線歧異,賴其實在國際與兩岸間揮霍小英的政治遺產。

但中央社新聞稿卻寫道,「知情人士說,蔡英文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賴總統是最適合帶領檯灣的領導人」,把話放在蔡的嘴中,情何以堪。

其二、美國逐漸對賴失去耐性:美國對蔡賴的差別瞭然於心,去年初就透過媒體表達某個程度的「疑賴論」,也經由AIT主席羅森柏格等來訪官員學者不斷「敲打」,希望能回到蔡英文路線,當選之夜賴說出了「依照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但證明僅是暫時的,這次國慶晚會的祖國論發言,終於引來亞太助卿康達警告,言下之意是要臺北在國慶講話格外謹慎。

缺乏國安重臣 荒腔走板不斷

未來幾個月的美中臺互動,已進入美國的雷達圈,由於羅森柏格請產假,將由新任處長谷立言負責,而谷是臺灣通,臺北方面糊弄不了他,未來的緊箍咒將越來越緊。

其三、國安幕僚青澀沒經驗:賴的國安團隊雖承繼自蔡英文,但與賴沒信賴關係,高層幕僚不受重視,無事可做,少數新任高層被賦予重任、頻頻出國,貌似忙碌,辦事卻欠牢靠。

賴現在最大缺憾是身邊沒有像李大維這樣的資深老臣,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強於內政,而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雖老練,並沒有賴的完全信任,原本大家期待蕭美琴能扮演這個角色,前述的蔡英文訪客建議蔡是否透過蕭美琴勸賴時,蔡回說最好不要,還是讓蕭做她的副總統就好。

也許是由於最近荒腔走板的事太多,賴國慶演說回到正常,但讓人擔心只是一時的改進,而非結構的變化;傳出今年底美國大選底定後,國安會將大換血,換上真正的賴家軍,令人憂心會是怎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