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就在便當店
(圖/達志影像)
大陸媒體時不時會有「臺灣美食之旅」「臺灣小吃推薦」之類的文章,配以一些精心調色過的食物圖片,讓人產生「食在臺灣」的印象。臨去臺灣之前,我也特地買了一些攻略寶典,做過一番功課,列下一份美食清單。
剛到臺灣時,藉着這些工具書,興沖沖地照着清單覓食。可是不過幾天,就興趣盡失。一方面,所謂的美食通常隱藏在窄街橫巷,難以覓得。另方面,既能稱爲「美食」,自必然想讓食客品嚐,而不是拿來撐肚,因此分量偏小。而這造成的後果時,往往我滿心期待地晃過漫長的地鐵,再繞過迷宮般的臺北街道,心生煩悶之餘,更是飢腸轆轆。好不容易找到傳聞中的餐廳,卻盼來一份與即食麪大小差不多的牛肉麪,或者好似珍珠一般珍惜的魚丸。剛吃得三分飽,食物便用完了,正所謂「到喉唔到肺」。
有過這幾次辛苦而挫敗的經驗,我丟掉了對食物的冒險精神,吃起了毫無特色,只求效率的連鎖牛肉飯。始料未及,我在吉野家找到了我對美食的想像:方便,距離學校和宿舍只有3、4分鐘路程;快捷,即點即上,無需等待;味道適中,我似乎找不到比吉野家還好喝的味增湯。
有一天中午在吉野家等餐,突然被足球隊的同學拍拍肩膀,他半是驚訝,半是嘲弄地對我說:「公館美食這麼多,你竟然在吃吉野家。」他顯然不知道吉野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是,它的分量還是太少了。我從「普通」飯量加到最大的「特盛」,纔不會叫肚餓;而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吃飯的成本驟然升高——每天差不多要花90元人民幣來吃兩頓吉野家。
這麼吃似乎不是長久之計,我不得不重開覓食之旅。經過上一屆來臺大訪問的師姐介紹,我認識了臺電大樓背後一家名爲「呷贊」的便當店。便當店的招牌,是僅售60元臺幣的各類便當,有滷肉飯、炸雞排、炸排骨、烤香腸、炸鱈魚、燒豬肉。因爲怕燥熱,我不敢吃各類炸物,因此每次去我都會點燒肉飯。因爲一份的分量較少,所以通常我都會再加一份燒肉,然後加飯,算下來是100元臺幣。
負責收銀和夾菜盛飯的是開店兩夫妻的大女兒,她知道我每次都點同一份餐,見到我就會問,「還是一樣嗎」,省去我重述加肉加飯的工夫。而我就自認是便當店的熟客,去到餐車前也不主動點餐,只是靜靜地等待分量充足的百元定製餐。
有時候她忙於烹調,而由老闆娘負責處理便當的時候,我說要一個百元便當,老闆娘聽不太明白,此時大女兒聽到了,就會笑道,「我來弄就好」。(《臺灣最好的美食在便當店》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