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抗中成不可逆主流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圖/美聯社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全球重要政經大事紀
編者按 英國文豪狄更斯說:「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美中爭霸、疫情肆虐和俄烏戰爭接踵而至,我們正處於世局詭譎、卻又看到黎明初露曙光的關鍵時刻。工商時報記者和編譯羣透過深入的採訪和觀察,將近期全球政經板塊調整的過程和展望,製作成「對峙與合作」系列報導,完整呈現給讀者。
近年來,美中地緣政治緊張與經濟競爭日益加劇。美國想方設法維持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並抵抗中國崛起,這已成爲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隨着兩國競爭趨於白熱化,部分專家擔憂中美可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亦即新興強國威脅現有強國地位時,雙方最終可能爆發戰爭衝突。
此概念最早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他認爲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原因在於雅典迅速崛起,令佔據優勢地位的斯巴達有所忌憚。
美、中註定一戰?
哈佛大學冷戰問題專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他的著作「註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裡借用此概念描述中美潛在衝突,並指出過去兩強相爭的16起實際案例裡共12起爆發戰爭,提問中美是否能打破此惡性循環。此理論雖不乏爭議,卻有助於理解中美競爭背後戰略思維。
專家表示,美國目前國內出現諸多問題,包括兩黨分歧加劇與政府停擺風險等,此時正需要共同敵人來凝聚國內團結,中國無疑是最好目標。此趨勢將越來越明顯且持續更長時間。
從經濟領域看,儘管美國消費者享受大量便宜中國產品輸入的好處,但進口大增卻導致許多勞工失業。美國長期指控中國竊取技術或施壓美企轉移技術。
二十年前,展開雙臂迎接中國加入世貿的樂觀氛圍不復存在,原因是北京當局以國家主導方式對特定產業提供補助,導致美國與其他外企處於不利地位。
此外,中國積極對外投資也引發國安擔憂。中美經濟合作道路充滿挑戰,特別是美國總統拜登如今對於中國採取更果決態度。
科技競爭方面,中美科技大戰已進入新階段。美國政府10月初發起新一波攻勢,禁止美企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軟體與相關製造設備。這些措施有效地限制中國獲取AI發展所需的關鍵零件。
中國近年來在技術方面突飛猛進,引發華府對於美國經濟競爭力與國安恐受影響的擔憂。
此外,全球科技業日益分化,尤其是標準與規範分歧,包括中國技術逐漸脫離美國與西方國家制定規格等,華爲因西方制裁轉而自主研發技術便是範例。
至於意識形態之爭,無論是被稱爲「大國競爭」或「新冷戰」,美中發現自己正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衝突。外交政策專家表示,美中對峙主要由地緣政治而非意識形態驅動,也有人認爲不能排除後者因素。
但根據修昔底德觀點,中國做爲一個崛起大國,不論政治體制爲何,都不可避免地會與強權美國發生衝突。而意識形態之爭一直在加劇雙方衝突。若西方能積極與中國互動,許多問題或許可以緩解。
南海爭議 更勝臺海
南海問題也可能是是導致中美衝突的引信。南海做爲一條重要航道,地緣政治戰略利益不言可喻。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顯示,2016年逾21%的全球貿易透過南海海域進行,總值高達3.37兆美元。
南海擁有豐富漁業資源,支持該地區數百萬人生計。南沙與西沙羣島雖大多數無人居住,但蘊藏豐富資源尚待開採。
美國並未直接參與南海主權爭議,但以「航行自由」名義對中國在該區活動進行牽制。越南外交學院副院長阮雄山表示,南海比起臺海更可能發生美中衝突。
在安全領域,孟加拉布拉克大學研究助理謝希爾(Mahmodul Hasan Shesheir)認爲,只有在傳統方法無法實現目標情況下,中國纔會考慮動用核武。
比方說,若臺灣宣佈獨立,中國將試圖迫使臺灣撤回宣言。但要是美國介入導致他們無法達到目的,中國官員便可能考慮核武選項。美國可透過削弱中國軍事實力令戰爭無法延續,或是實施嚴格經濟制裁等行動,後者將促使北京當局考慮放棄武力或是將衝突升溫。
國際社會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他們期待建立一個新的全球秩序,既能保障各國領土完整,也能兼顧主權獨立與經濟發展。中美衝突後續發展將決定這般光明的未來能否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