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公募出現“二次降費”新趨勢 最關鍵的還是要把業績做起來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也有一些新的現象和趨勢出現。筆者近期發現,有不少產品開啓了“二次降費”模式,也就是說此前已經下調過費率的基金,如今繼續降費讓利,有的管理費年費率甚至較高點出現“腰斬”。
比如,最近剛剛宣佈降費的某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曾於去年5月份首次將管理費年費率由1.5%調低至1.0%,近期再由1.0%調低至0.6%,降幅明顯。這種情況已經不是個例,隨着公募費率改革的深化與推進,持續降費的產品有望不斷出現。
去年7月,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正式拉開公募降費改革的大幕。爲避免基金費率“陡升陡降”,本次費率改革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費率改革。目前,第一階段工作已順利完成,有公開數據顯示這一階段的費率改革舉措預計每年讓利投資者近140億元,還有機構測算改革之後交易佣金費率將下降約40%,對應年化讓利逾60億元,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爲投資者節省下來的成本。
整體而言,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是金融行業適應市場變化、響應投資者需求的重要舉措。自改革以來,公募基金公司通過降低管理費、託管費以及交易佣金等費用來讓利投資者,降低基民的理財成本。而多次降費,一方面當然是基金公司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和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基金公司希望藉此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和關注度,從而提升基金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從7月1日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正式實施。這將進一步優化基金證券交易佣金制度,降低基金投資者交易成本,促進公募基金行業迴歸業務本源。
對投資者來說,基金產品下調相關費率,不僅降低了投資成本,也有助於提升投資體驗。不過,最關鍵的可能還是基金管理人要把業績做起來,改變“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尷尬局面,多管齊下提高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和獲得感。
站在機構的角度,費率改革將促使基金公司加強投資研究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加速了行業的優勝劣汰。舉個例子,面對費率的降低,頭部公司具備更強的規模體量和盈利能力,可內部自行承擔更高的渠道、第三方服務等支出,能夠更好地應對降費帶來的影響。相比之下,中小基金公司面臨的生存壓力顯然更大。如果一味“卷”費率,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可能難以承受。
說到底,面對費率改革,基金公司還是要在降低費率和保證服務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這要求基金管理人加強內部建設,提高運營效率,真正爲投資者創造價值,同時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以適應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