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鴨霸討機密背後的焦慮
(圖/達志影像)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針對半導體晶片短缺,9月和半導體、汽車及科技業者會面,企業包括臺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蘋果、底特律3大車廠等。會中雷蒙多要求晶片業者在45天內填寫問卷,提報供應鏈資訊,並警告企業,若未迴應,可能引用《國防生產法》等工具強迫業者提供。日前我經濟部長表示,臺灣半導體相關產業從上游到下游的使用者都有收到問卷,應該都會填答。
拜登政府此番行動引起國際上許多質疑,認爲對解決晶片荒並無助益。其實這種醜事美國連說都不該說,臺灣連聽都不該聽,因爲臺積電和三星等並不是美國企業,美國無權作此要求;其次,要求企業提供客戶名單、產銷、庫存等資料涉及多重妨害企業營業秘密,兩國政府豈能明知故犯!尤有甚者,美國此種作爲正曝露出其製造業已是窮途末日,只能靠「鴨霸」行徑挽救企業。
1950年代日本快速從二戰後的廢墟復興,由於其工業底子深厚,紡織、錄放影機、汽車、半導體等產業相繼崛起,如秋風掃落葉,將美國主力產業打得擡不起頭來。
美國業者遭受生存威脅,員工面臨失業,引發相關利益團體抗議,國會紛紛提案保護國內市場,迫使行政部門採取制裁措施,其重點一是要求日本出口採取設限措施,另一則是撤除日本的貿易障礙。例如1986年日本簽下《美日半導體協定》,除被要求出口自我設限,並保證5年內美國公司在其市場佔有率要達20%。本國企業缺乏競爭力卻要求進口國給予市場佔有率的保障,讓世人看到美國的墮落與厚顏。
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其目的是要讓美國瞭解日本是如何走向成功之路,但美國政府只看見日本的威脅,因此貿易制裁一波接一波展開,卻不知自我檢討,結果造成兩敗俱傷。
自由經濟和市場開放一向是美國的主張,全球化時代各地區依據其比較利益發展不同產業。但產業發展是動態的,基於各地競爭優勢的消長會產生遞移。即使許多產業是從美國萌芽、成長,但到某一階段亦可能開始外移,騰出的資源才能提供更高附加價值新興產業發展的空間。
根據WTO的統計,2010~2020年間美國製造業出口在全球佔比從13.8%降至7.6%。4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提出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報告,盤點28項製造業,2009~2019年間,有24項產業其出口是負成長,呈現正成長的僅飛機與國防裝備、電子、石化產業,顯示美國整體制造業的競爭力持續在衰退。但在知識密集與科技服務業,美國則展現了強大競爭力,去年僅在使用智財權的收付費國際貿易,順差就高達700餘億美元。
同樣情況發生在半導體,雖然美國製造產能在全球佔比從1990年的37%萎縮至2020年12%,但依據波士頓顧問集團的研析,美國具有創新生態體系的優勢,因此在研發最密集的領域,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核心智慧財產、晶片設計、先進製造設備等均居於主導地位。
直至今日,美國政府似仍執迷於運用政治力量彌補其產業競爭力的不足。從2005年起,蘋果公司Mac系列產品就一直使用英特爾設計、製造的晶片,但去年蘋果轉而使用自家的設計,生產交給臺積電代工。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日前表示,希望能夠贏回蘋果,但前提是英特爾必須在技術競爭中勝過蘋果。基辛格此番說法爲美國政府上了一課,在美國建造和營運半導體廠的成本比在其他地方高出25~50%,只有改善投資環境提升競爭力才能留住產業;若是一味使用政治手段,只會讓美國的霸道和《美日半導體協定》一樣遺臭萬年。(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