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攻中守態勢下 趨吉避凶之道

(圖/達志影像)

從胡錦濤第二任期後期經濟規模接連超車英、德、日並於奧運、世博盛會之後,在南海劃界與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中強勢作爲,早已惹起歐巴馬政府以「東亞軸心」與安倍「自由繁榮之弧」、「印太」等對抗性迴應。然後是習近平推出「一帶一路」並更積極投身主場外交,確認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到這裡可以說是美中互有攻守,但崛起的北京「更加奮發有爲」,較引人側目。緊接着是川普訪問北京祝賀習連任後,迅速推出貿易戰,直到疫情前他打擊面過大,無視盟友,迫使包括日韓法德與東協,都採取不同程度避險策略,美國領導形象也大受損傷。

但疫情爆發後,北京猛烈回擊選情危殆、言詞脫軌的川普、蓬佩奧,甚至西歐多國也被中方外交和宣傳砲火波及。疫後損失慘重的西方國家在拜登迴歸多邊主義後,不僅在安全、科技、貿易等方面逐漸疏遠「中國風險」,甚至社會、文教領域也出現與中國脫鉤的明顯跡象。

反之,中方因而也更重視以內循環爲主的「自立更生」,力圖撐過「去全球化即去中國化」的百年變局。美國走出川普的盲目攻勢,不僅要爭取經濟軟着陸,且希望拉回盟友轉守爲攻。中國較晚解封,二十大後也極力在經濟與外交上雙突破,但外交主動未能將效益延伸至經貿領域,也未能扭轉西方民間在疫情時期對北京激情爭辯的反感,形成美方落實安全圍堵、經貿施壓、科技斷鏈、文教脫鉤的有利國際氛圍。俄烏戰爭則進一步成爲西方警示臺海危機的模版。中方雖勸和促談,也斷難拋棄俄國。

美中攻守異位,美方得分之道不僅是揚棄了川普單邊冒進攻勢,更重要的是藉助偶發重大事件疫情,令西方集團重新整隊,但也不簡單粗暴地複製對蘇聯的圍堵。因爲在後全球化的時代,把「去風險」一步到位搞成軍事圍堵,不僅西方盟國多所保留,大陸周邊國家更難以支持。但從科技、產業、供應鏈到文教、社會領域的精準截堵包圍,使受疫情衝擊的大陸經濟更備受挑戰。

不過美攻中守的態勢下,美國希望達到的是以精確、縝密的施壓阻斷中國長期以來各方面的上升趨勢,但非到必要或絕對有利時,不引起核大國直接交戰。美國處理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的對歐洲與對俄方略,已是明確的示範,且獲致相當的成效——嚴重削弱俄國作爲大國的綜合實力。反之,北京面對後疫情帶來的百年未有風高浪急之局面,非到政權面臨危機或「前景」絕望之際,必不放棄維護「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相對和平的外部條件。

人們由是可以窺知美中後疫情時期新的動態均衡的雙重特徵:一、爭取儘量在不穿破和平底線的前提下,以施壓包圍vs.抗壓突圍完勝對手。二、爲可能的軍事攤牌,包括代理人戰爭,爭取有利條件與準備時間。中小國家面對這種比冷戰與後冷戰霸主主導時期更不穩定、易燃性與失誤成本更高的戰略時刻,國家生存利益的核心指導原則應該有三項:一、做好面臨經濟與安全風險的準備;二、對突發的危機以冷靜與耐心應對;三、避免成爲動態均衡的破壞者或犧牲品。如上,或勉強可以趨吉避凶。(作者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