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富豪也搶著投資!杜拜房地產成熱門標的 專家分析2大魅力

雖然中東局勢陷入動盪,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經濟卻蓬勃發展。彭博資訊

雖然中東局勢陷入動盪,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下簡稱阿聯)的杜拜經濟卻蓬勃發展。這個位於沙漠中的城市,以低稅收和穩定的政經環境吸引各國投資客,其中最火熱的投資標的之一,就是房地產市場,連美國富豪都將自己位於紐約的房產和公司出售,轉而投資杜拜。究竟,杜拜有何魅力?

這裡曾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漁村,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發展,如今已成爲全球最繁榮的國際都市之一,曾連續三年被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評選爲最佳旅遊目的地,還被英國房地產服務公司Savills評爲全球最佳遠距工作城市之一。

它,就是有新紐約之稱的「杜拜」。

杜拜:全球奢華與繁榮的代名詞

根據《富比世》報導,隨着各大跨國企業和遊客的涌入,杜拜已經不再只是貿易中心,更是全球商業、觀光和奢華生活的代名詞。

這座城市不僅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其優勢的戰略位置,更吸引大量的國際企業和投資者。

憑藉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壯觀的摩天大樓、壯麗的海灘和先進的基礎設施,杜拜成了無數遊客和商務人士的理想選擇,奠定其在全球舞臺上的重要地位。

杜拜的快速發展,也讓人口和經濟規模持續成長。數據顯示,杜拜2024年的常住人口接近370萬,另外還有超過110萬人在城市周邊臨時居住或每日通勤,預計到了2040年,城市人口將增加到580萬。

《富比世》分析,人口增長的動力,來自杜拜不斷優化的生活品質、穩定的政府治理,以及對外國居民和投資者的友善政策。

其中,房地產市場更是吸引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蜂擁而來。

稅制優惠、親民房價,杜拜成投資新熱點

「杜拜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無論好壞,我們都成爲區域危機的受益者,」房地產諮詢公司Property Monitor執行長約欽克(Zhann Jochinke)對《美聯社》表示。

據報導,杜拜的房地產市場之所以蓬勃發展,不僅是因爲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和友好的稅收政策,更因爲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蜂擁而至。

對想要擁有奢華住宅的買家來說,杜拜可說是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相較於倫敦、紐約等其他國際大城市,杜拜高級住宅每平方英尺的價格較爲親民,另外,投資者還可以享有免除資本利得稅、租金收入稅,以及財產稅等優惠政策。

當地企業管理顧問公司ValuStrat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杜拜的高級別墅價格就較去年成長約38%,創下歷史新高,連一般公寓的價格,也有相似的漲幅。

即使是受到自然災害如洪水的影響,杜拜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展現驚人的韌性,奢華房地產的需求仍持續增長。

即使是受到自然災害如洪水的影響,杜拜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展現驚人的韌性。圖爲今年4月杜拜暴雨成災。歐新社

光是2024上半年,國營開發商阿瑪爾地產公司(Emaar Properties)就繳出81億美元(約新臺幣2593億元)的銷售成績單,超越去年同期的52億美元(約新臺幣1664億元),顯示市場的強勁需求。

然而,隨着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發展,一些分析師指出,這種破紀錄的成長能持續多久仍是問題,如果需求無法跟上,過多的房屋供應最終可能會拖慢市場成長。

標普全球(S&P Global)分析師萊斯科娃(Tatjana Lescova)就指出,大量新建的住宅將在未來幾年內交付,這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供應過剩的壓力。

不過,約欽克認爲,目前市場仍在穩定消化這些新增的供給,買家的需求也依然旺盛,杜拜的房地產市場,預計在短期內繼續保持活躍。

美國富豪的杜拜夢

杜拜的繁榮和快速發展,也吸引大量美國富豪入主,這些人開始將杜拜視爲他們的新家園,其中,強森(Alexander Johnson)就是典型的例子。

《今日美國》提到,這位資深的房地產投資者和經紀人,在美國和杜拜的房地產市場都擁有豐富的經驗,他從2009年在紐約成立第一家公司,多年來,建立許多投資組合。

在紐約擁有15處房產後,他決定將美國的房地產和公司出售,並將資金重新投資到杜拜,創立亞歷山大·約翰遜集團(Alexander Johnson Group)。

強森從美國轉移到杜拜,不僅是出於商業考量,更是戰略眼光的體現。

「與美國由槓桿和信用驅動的房地產市場不同,杜拜的房地產交易超過七成都是現金交易,投資者可免受抵押貸款的利率波動,以及經濟衰退的影響,」他說。

此外,杜拜的低犯罪率、穩定的政府和安全環境,也成爲富豪們尋求財富保值和高品質生活的理想目的地。

「不只美國人,包括印度人、英國人和中國人,都爭相投資杜拜的房地產,」強森分享道:「甚至像演員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和川普(Donald Trump)這樣的美國名人,也在杜拜擁有大量房地產。」

過去歷史上,美國夢象徵機會和繁榮,而如今,隨着杜拜成爲追求穩定和成長的理想目的地,一個新的「杜拜夢」正在形成。

(本文出自2024.09.2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