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是細菌炸彈! 專家曝「正確清洗頻率」

▲毛巾長時間不清洗易成細菌溫牀。(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毛巾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你是否曾經思考過,這些每天使用的毛巾究竟有多幹淨?研究發現,毛巾使用時間過長或清洗不夠頻繁,可能成爲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溫牀,甚至帶來健康風險。

許多人習慣每週清洗毛巾,而根據一項調查,有三分之一的人一個月才洗一次,甚至有人一年才清洗一次。雖然毛巾表面看似乾淨,但它們可能藏有大量細菌,包括常見於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腸道中的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 Salmonella )和志賀氏菌( Shigella )。這些細菌大多對健康無害,甚至有助於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但某些條件下,部分細菌可能轉變爲致病菌,對健康造成威脅。

根據專家解釋,毛巾的潮溼環境極適合微生物生長。每次使用毛巾時,皮膚上的細菌、空氣中的真菌,甚至來自清洗水源的細菌都可能附着在纖維上。尤其是在浴室內晾曬毛巾時,馬桶沖水時產生的微粒也可能將細菌散佈到毛巾上。長時間使用未清洗的毛巾,可能導致微生物在纖維上形成生物膜,進一步增加感染風險。

與他人共用毛巾的家庭更需謹慎。研究顯示,像人類乳突病毒( HPV )、引發腹瀉的諾羅病毒( Norovirus )、以及導致猴痘( mpox )的病毒,都可能通過共用毛巾傳播。專家特別提醒,經常用來擦手的毛巾應更頻繁清洗,因爲用手接觸嘴巴、鼻子和眼睛,是細菌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

針對毛巾的清洗頻率,美國Simmons大學的生物學教授Elizabeth Scott建議每週清洗一次毛巾,但如果家中有人生病,則應每日清洗。此外,使用溫度達40至60°C的熱水、抗菌清潔劑,並在陽光下曬乾毛巾,能有效減少細菌滋生。然而,頻繁清洗可能增加環境負擔,因此建議採取所謂「目標式衛生」的做法——針對潛在感染風險高的時刻進行重點清潔,例如家中有人生病時,或毛巾使用次數明顯增加時。

除了家庭使用,公共場合也因毛巾傳播風險,逐漸改用拋棄式紙巾或烘手機。但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公共場合,專家強調,良好的衛生習慣與定期清洗,能有效減少細菌傳播風險,對自己與他人都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