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拚客量 不見提升產值配套

政府盼轉機客成爲觀光客來源之一。圖爲旅行社領隊帶團員在桃機排隊登機。(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旅遊業因新冠疫情重創,我國解封速度不如鄰近國家,觀光復蘇落後一大截,政府在沒有依據之下,單憑「想像」就設定2024年吸引1200萬旅客來臺的目標,如今似乎是感到不樂觀,推出一系列手段,但目的只是想衝高旅客量,對經濟產值貢獻微乎其微。

來臺旅客量在疫情前達到顛峰,2019年有1186.4萬人次來臺旅遊,疫情最嚴重的2021年,全年慘剩14萬人次。2022年10月臺灣終於迎來解封,政府迅速訂下2023年600萬人次、約爲疫情前一半,2024年要達1200萬人次、恢復疫情前水準的目標。

去年外籍旅客來臺648萬人次,超過設定目標,但這已是觀光署大力攬客、行銷的結果,且該數據把留學生、商務客,甚至移工都算在內,真正的觀光客有多少,恐怕得打好幾折。去年還有政策性補助、推出各種對外國旅客與業者的優惠,撒錢讓外國人來,今年若不繼續做,數字恐怕也不好看。

政府這回將腦筋動到轉機客身上,若旅客只有1天或半天時間,能跑多遠?在機場附近又能玩什麼?可想而知創造的產值有限,單純是把觀光人次往上衝的手段。另以長榮航空爲例,東南亞與北美的轉機市場做得有聲有色,靠的是轉機快,旅客不用等太久就能接到下一班,想讓轉機客先出境玩一趟,人家纔不肯。

移民署日前統計2023年失聯移工達8萬6523人,一年增加近6000人、平均每天17人失聯,政府現在還想靠簡化簽證甚至免籤來衝觀光人數,請問配套想好了嗎?一個亂喊的目標,要用更多社會成本交換,實在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