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二會 為和平指路
「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這次北京馬習二會的政治基礎。
相較二○一五年底在新加坡的第一次「馬習會」,這次沒有官方對官方的隱晦形式,也沒有「一國兩府」的味道,因爲習近平仍在位,但馬英九已無任何官職和黨職。這次「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只是由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所呈現的部分民意,跟那些民意支持或不支持國民黨並無一定關係。
此外,馬習二會延續了談判協商中模糊(ambiguity)的藝術,也再次證明,兩岸政治和解(reconciliation)不一定要從官方對官方開始。
此處的政治模糊,就是「九二共識」,因爲當臺海兩岸各執一詞時(「一中各表」或「一中」),乾脆用另外一個雙方都能接受、又不違反各自基本大法的政治名詞重新表述,於是「九二共識」不僅在馬政府那八年成功提升兩岸經貿、文教、社會的交流,促成了蔡英文政府也不想放棄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廿餘項合作文書,而且當時的美國在臺協會處長梅建華也公開肯定「九二共識」爲兩岸提供了對話基礎。
當蔡英文不要這種政治模糊,同意北京版的「一中」時,反而國民黨方面始終跟北京當局同中有異。兩次馬習會以及臺海曾有的八年和平繁榮,顯示了兩岸在關鍵議題要暫時政治模糊才能展開對話,政治清晰就只好「公事公辦」。
爲什麼要對話?不僅是爲了兩岸和平穩定及繁榮,也是爲了要開展有意義的政治和解。
此處的和解,是在衝突後,對於防止衝突再度升高所展現的和平、和諧、友善的互動關係。它不一定侷限於官方對官方,例如在兩岸關係中,當前國共之間的和解也可適用。
當兩岸官方互動逐漸走向死結,在一九四九年造成整個中國隔海而治的國共兩黨及其代表人物,應有責任與勇氣從交換事實、分享歷史敘事開始,衍生出最基本的互信與互諒,協助雙方社會停止仇恨、減少誤解,建立互動的政治基礎,進而讓人民慢慢可以預想及瞭解,未來的兩岸關係可能是怎樣的情境。
如果沒有類似「馬習會」這般高度的政治和解,兩岸的和解進程將遙遙無期,而且將更難讓兩岸共同去探索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有人不贊同這樣政治對話、和解的過程,認爲只有強化臺灣的嚇阻力量,才能打消中共使用武力以統一全中國的想法。這種「只靠一條腿走路」的政策,是非常不負責的,因爲即使美蘇在冷戰期間,也必須同時靠軍事嚇阻與談判協商,加上當時由政府和民間促成的社會互動,才能維持動態穩定和彼此安全。
另有人擔心馬習二會是中共「統一戰線」的一環,因爲中共本是統戰好手。但在包括馬習會的兩岸各階層交流中,臺灣各界只要以中華民國主體性爲依歸,以臺澎金馬人民權利、以兩岸和平繁榮爲優先,不要見到與中共正常交流就開嗆,這時內部就比較會團結。
總不能因爲中共會統戰就不與之正常交流。君不見多國政要訪北京仍絡繹不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