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先享後付”,莫成消費新套路

近日,一種“先享後付”的消費模式在線上線下悄然興起,同時也引發激烈爭議。

“先享後付”,顧名思義就是讓消費者先享受,後付錢,類似的說法還有“先用後付”“先學後付”等。但是,這種看上去“很美”的消費模式,卻被很多消費者吐槽“套路滿滿”。在投訴平臺上,搜索以上關鍵詞均有萬條左右的投訴記錄,可見相關消費糾紛已經不少。

央視記者依據消費者提供的投訴線索前往相關門店進行調查,發現商家果然大力推薦“先享後付”,並強調這項服務沒有任何利息。在辦理這項業務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直接在記者手機上替記者操作。很多頁面一閃而過,記者稀裡糊塗地完成了簽約流程。就連見多識廣的記者也被“整暈”,普通消費者恐怕更加難以倖免。

除了線下的預付費行業,線上電商平臺的套路同樣令人防不勝防。比如,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多個電商平臺默認的付款方式變成了“先用後付”,消費者一不留神就完成了“0元”下單。有4歲女孩誤觸之後“購買”多件商品,有不熟悉網絡的老年人弄不懂,明明沒付款,怎麼商品就一件又一件地到家了?還有消費者反映,想要關閉該功能卻很難找到操作入口,並且必須等待所有訂單完成或售後服務結束才能關閉。未能按時完成支付,還可能會產生逾期費用,並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總而言之,“先享後付”令人糊塗。在線上,消費者常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但想關閉時卻困難重重。在線下門店,消費者也有可能被工作人員越俎代庖式簽約,而合同的具體內容卻並不知曉。即使注意查看了合同,但提供服務的企業往往將風險用不起眼的小字標註在頁面的下方,讓消費者很難察覺,稀裡糊塗簽約之後,很難維權。

“先享後付”,原本是爲便利消費者,降低消費門檻和推廣新支付方式,但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卻衍生出種種亂象。這些亂象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決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正如上海市消保委指出的,平臺應該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是否開通“先用後付”,要詳細告知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並充分說明“先用後付”的優勢以及逾期後果、相關風險等,還要設置簡單便捷的取消方式。

“先享後付”之所以敢一通操作猛如虎,主要原因是目前對這一支付模式尚未明確定性。比如,有金融專家認爲其像預付式消費、像信用卡分期、像信用貸款,但又不完全一樣。模糊的定性帶來監管的缺失,一些平臺、支付機構大力推廣“先享後付”,可能就有鑽空子繞過監管,從中牟利的企圖。這就導致了推廣使用“先享後付”的過程中滋生出種種貓膩。

消費金融事關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消費環境的重要一環。“整暈”用戶的支付模式,既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因此,必須儘快明確“先享後付”這一模式“誰來管”“怎麼管”的問題,將其納入法律法規的規範中,回到監管的陽光下,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對於平臺和商家來說,無論支付方式怎麼改變,基本的商業邏輯不會變,誠信待客永遠是贏得用戶信任的“王道”。與其在支付方式上埋“套路”,不如好好打磨產品和服務。否則,用戶或許會糊里糊塗地被“套路”一次、兩次,但絕不會永遠被“套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