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怨:5歲女兒總是被同一個孩子欺負,太煩心了,怎麼辦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了孩子以後,真的會多出很多事情。
孩子的學習,孩子的社交,孩子的集體生活,有了孩子以後,社交圈微妙發生變化,完全以孩子爲中心,是可以理解的。
這話也是家長對媽媽們負責的一個表現吧。
年輕媽媽的困擾
一個年輕的媽媽,最近總是跟我抱怨,說孩子老是被欺負,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她的女兒的實際情況是,孩子年齡較小,是8月份出生的,可以說是班級裡最小的。
不過她還不是年齡的問題,是性格上讓她媽媽很憂心。
她的女兒和另外一個班級固定的玩伴在一起是處於弱勢位置的,就是主動權掌握在那個女孩手裡,通常是被指使的對象。
這個朋友呢偶爾會不痛快,噼裡啪啦一頓吐槽,不過她性格挺好的,也算是沒心沒肺一族,吐槽之後就沒事了。
前不久放學,她女兒被推了一把,她非常氣憤,連續幾天晚上睡不着覺。
後來她就開始叮囑女兒換朋友,不准她跟欺負自己的同學玩,可是不管她怎麼說,第二天孩子還是一樣的。
過了幾天,她就又釋懷了。
我只能是安慰她,讓她從自身找問題,以後對孩子說話的態度要溫和一些,不能大呼小叫的,這樣孩子就習慣於被動的社交狀態了。
孩子在社交中處於劣勢位置,如何解釋
如果我們願意觀察這些小寶子們,其實是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的。
我安慰朋友說:你不能總是動不動不讓你家孩子不跟這個小朋友玩,不讓她跟那個小朋友玩,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你這只是在干涉孩子的社交,你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要讓她認識到什麼是平等交往,當她知道了什麼是平等交往以後,在社交中就不會總是處於劣勢位置了。
小孩子們的敏感性非常高,一羣小孩在一起玩,大人也許以爲他們在瞎玩,其實並不是,小孩子玩耍遵循很多隱性的準則。
跟成年人一樣,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是孩子們自己選擇的結果,小孩子們湊到一起,自然分羣,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的玩樂對象。
和喜歡的玩樂對象相處起來是愉悅的,舒服的。
可是有一種小朋友一直處於被動位置,就是似乎好像永遠被挑選,這個羣體的孩子很難在社交中佔據主動位置。
如果孩子是這樣的,家長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從家庭找原因。
就像上邊提到的這個小女孩一樣,小女孩和媽媽的日常就是,媽媽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總是語言上進行攻擊,或者是強行制止孩子做一些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就適應了這樣的相處方式。
當她和朋友相處的時候,朋友用這樣的方式跟她相處,她覺得這是正常的。
當然了,也會有哭的時候,就像她跟媽媽相處過程一樣,哭是很常見的,但是哭完以後還會重複之前的模式。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家庭上入手。
因爲孩子到學校以後,社交目標是可以選擇的,另外孩子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當感受到不舒服的時候,是可以表達態度的,這樣才能獲得平等社交的機會。
關鍵是孩子自己的認知要提升。
孩子在社交中被動,還是要引起重視
開始覺得這個朋友反應有點誇張了,因爲她平時是比較誇張的人,不過前兩天聽她訴說,還是可以理解她的擔憂的。
她擔心的不是現在,而是以後,如果孩子習慣於這種社交模式,那以後會不會是被霸凌的對象。
她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卻沒有想過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單一想着控制孩子的社交,這是矛盾的。
不過她的女兒總體還是不錯的,單純快樂,陽光,並不會像她擔心的那樣。
媽媽講述的“被推倒了大哭,第二天又屁顛顛跟人家,真的是讓人生氣”,在孩子這裡不是這樣的,孩子們通常來說不記仇,隔天就忘了,這也正常。
可是如果發現孩子在社交中總是處於被動的位置,還是要關心起來。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暴躁地指責孩子,然後強行干涉孩子社交,而是從自身找問題,溫和地跟孩子溝通,慢慢地讓孩子理解什麼平等社交的概念。
結語
孩子逐漸長大,我們要做的是慢慢退出,主動權交給孩子,家長不該主導孩子的人生,干涉孩子的社交,但是當發現不大對勁的時候,可以通過溫和溝通方式,達到疏通的目的。
有效溝通,有效引導,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