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社恐不見得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競爭優勢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4本站經濟學家年會於11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拓新絲路 智造繁榮》。以下爲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先生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 我從來不覺得社恐是一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競爭優勢。因爲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沒意義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飯局就是湊熱鬧,毫無作用。一旦社恐,很多無聊的事都可以不參與,我們可以做更多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

2. 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標準答案,把標準答案作爲教育的目標,中小學教育本身就是失敗的。因爲孩子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是很難培養成才的。

3. 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學教授比哲學教授有錢;做芯片的、做計算機的要比做基礎物理的賺錢,我覺得這樣不對。勤勤懇懇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欽佩,國家應該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應該也讓他們富足起來,讓他們能安心做研究。

正文:

01談社交

社恐不見得是壞事

我曾經也非常社恐,不願意湊熱鬧,不願意參加飯局,和陌生人說話也緊張。但是這些年我慢慢地克服了,我從來不覺得社恐是一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競爭優勢。因爲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沒意義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飯局就是湊熱鬧,毫無作用。一旦社恐,很多無聊的事都可以不參與,我們可以做更多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很多社牛沒有成就,因爲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社恐不需要改變,當然可以提高和人交流方面的能力,但不是整天去那些人頭攢動的地方。

馬光遠:社恐是好事,我也社恐,社恐能幫你屏蔽掉無效社交(來源:C位觀察)

爲什麼有些人還要去無意義社交?因爲很多人把飯局多看成自己能力的表現,這是完全錯誤的。比如有一個人一週七天都有飯局,突然有一週連一個飯局都沒有,他感覺很失落,“我是不是混的不行了?”“我社會地位是不是下降了?”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人有時候需要獨處,不需要追趕那些沒用的東西。

馬光遠:飯局多的人能力強?完全錯誤!(來源:C位觀察)

02談教育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問題很大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問題很大。爲什麼中國人這麼聰明,反而沒有出現那麼多優秀的人才?這是教育的問題。我們對得起大多數人對學校的期待嗎?

中國大學教育有一些學科可能還可以。但到今天爲止,很多學校根本沒有想清楚,教育是爲了什麼?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我這個學校的特色是什麼?很多學校都隨波逐流,有什麼風口就開設什麼專業。今天芯片好,就開設芯片系;明天元宇宙好,就開設元宇宙系。沒事的時候,到處是專家,人人都在發言;真有事的時候,就沒專家了,沒人能講清楚。

馬光遠:教育的目標不該是追求標準答案(來源:C位觀察)

中小學教育問題非常大,現在的孩子作業太多,給孩子創造的時間在哪裡?讓孩子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時間在哪裡?想讓孩子喜歡金融、經濟,起碼讓孩子去一回菜市場,問問上個月和這個月雞蛋價格爲什麼發生變化?你讓孩子研究,究竟是因爲母雞不願意下蛋了,還是因爲天氣或交通狀況的變化?這是多有趣的事,但我們很少有這樣的教育實踐。我們沒有從小培養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背那些標準答案。說實話,現在有一些初中,甚至小學的題目,我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因爲兩個答案都可以,但是標準答案都說其中一個纔是正確的,確實看不出來差別。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標準答案,把標準答案作爲教育的目標,中小學教育本身就是失敗的。因爲孩子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是很難培養成才的。

馬光遠:應試教育其實在創造更大的不公平(來源:C位觀察)

如果現在要研究“豬肉價格爲什麼大跌”這個選題,我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老師會給學生一篇他的文章,學生好好複習,準備答案,這是應試;如果寫一篇分析報告,學生自己去菜市場調研,聽養殖戶怎麼分析,賣肉的怎麼解釋,可能到不同的市場,大家的說法還不一樣,所以得出的答案很不一樣,而且很有意思,這也叫應試。但是後者培養的是能力,前者培養的只是記憶力。因此,關鍵是應試的是什麼?如果應試就是背那些知識點,這樣做是沒有價值的。

馬光遠:中國學生從小到大都沒有受過邏輯的訓練(來源:C位觀察)

其實,從中學開始邏輯學就應該是一門必修課,但是我們到大學,除了哲學專業要學邏輯,大量學科沒有把邏輯學作爲必學科目。我們的學生缺乏基本的邏輯。數學和邏輯學是基礎的基礎。我們的教育要反思——怎樣培養人才?以人爲本,說起來很簡單,做到太難了。

03談創新

社會氛圍對於創新非常重要

爲什麼中國沒有大師?因爲大師要出現,首先自己沒有想着要當大師。真正能得諾貝爾獎的,他從來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舉個例子,羅伯特·盧卡斯由於在理性預期理論方面的成就而獲得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早在1989年他和前妻離婚的時候,他的前妻就提出“如果盧卡斯在1995年12月31日前獲得諾獎,她應該分得一半的獎金”。盧卡斯答應了。到了1995年,盧卡斯真的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約定支付前妻一半的獎金。很多國際大師不是說我要成爲什麼去做這件事,而是興趣,沒有功利性。如果做每一件事都要權衡得失,怎麼可能出大師。

科研有兩種,一是基礎科學,很重要,中美兩國之間科研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基礎科學。中國基礎科學有短板,基礎等於地基,建築穩不穩取決於地基。二是應用科學,但是應用科學的基礎在哪裡?在基礎學科。比如,芯片是最終應用,光學、物理學都是基礎,沒有基礎怎麼可能做出精密的儀器?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學教授比哲學教授有錢;做芯片的、做計算機的要比做基礎物理的賺錢,我覺得這樣不對。勤勤懇懇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欽佩,國家應該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應該也讓他們富足起來,讓他們能安心做研究。

爲什麼中國出不了馬斯克這樣的人才呢?首先是教育問題。第二是社會不包容。第三,中國人有一個特點,老一輩人經常指導下一輩應該怎麼活,每一輩的人都活在上一輩的“陰影”之中,你的人生會被定住。像馬斯克這樣的人不受任何約束,他安心做事纔有今天的成就。中國人容易嘲笑那些不走“正道”的人。

在中國的大學裡,當教研室裡的人都在申請課題的時候,如果你不去申請,你一定混的不好。但是美國不是這樣,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患有精神分裂,但他在普林斯頓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沒人懷疑他的能力,大學包容了他。最終,由於他與另外兩位數學家在均衡分析理論做出的貢獻,他們共同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美國,如果你失敗了沒有多少人嘲笑你,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完全被定義的。在中國,我們是被定義的,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似乎是很羞恥的。那怎麼可能有創新?創新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社會氛圍。鼓勵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第一,創新者要承擔非常大的風險;第二,社會不一定包容你。

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科研成果,但決定一個國家創新的是體制,是氛圍,是文化,是環境。只有技術,沒有創新的土壤,技術也走不長的。回顧世界工業革命的歷史,爲什麼有很多國家從貧窮變得富有,從落後變成創新國家?比如韓國。不是技術突然發生變化,主要是社會氛圍在變化。社會氛圍最重要,從小不要去否定孩子,要給孩子創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