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花市,用美麗助力抗疫

環球時報英國特約記者 強薇】每週日,位於倫敦東北部的哥倫比亞路就成了鮮花的海洋。這裡的鮮花市場與倫敦博羅市場、諾丁漢波特貝羅市場等倫敦地標齊名。還沒走進市場,就看到人們三三兩兩手捧嬌豔欲滴的鮮花走出來,進入市場,彷彿開始了感官盛宴。空氣中瀰漫着花香,眼前是五彩繽紛的花朵

繡球花花冠碩大飽滿,雍容華貴,在市場上是最受歡迎的花卉之一。它的花語是感激、優雅和美麗,也象徵着愛與和諧。市場上售賣的繡球花多數爲白色、淡紫、淡粉等略顯“清淡”的顏色,只有一兩家攤位藍紫色粉紅色的繡球花,十分搶手。見到心儀的繡球花,英國人紳士淑女風度拋到腦後,“先下手爲強”。我正在一個攤位前端詳幾株紫羅蘭色的繡球花,忽然眼前人影閃過,繡球花已被一搶而空。我不甘心地走到下一個攤位,欣喜地看到角落裡還有兩枝粉色繡球花,可沒過一會兒,其中一枝就被一個年輕主婦買走了。我果斷掏出錢包,買下最後一枝粉色繡球花。我本不是鮮花的擁躉,認爲鮮花易逝。美好的事物在眼前消逝,不免令人神傷青松翠柏,雖然看上去不那麼惹眼,但勝細水長流。我受朋友鼓動來逛鮮花市場,是有“約法三章”的:只看,不問,不買,沒想到,遇到繡球花,我就把約法三章忘到腦後了。

香水百合有“百合中的女王”之稱,哪個攤位有百合賣,遠遠就能聞到香味薰衣草的味道也十分獨特,8月末已過了薰衣草的盛花期,但花農將薰衣草收割晾乾,製成乾花,保持了原有的色澤和氣味。在英國人看來,蝴蝶蘭帶有異域情調,意味着活力、愛和奢華,其獨特的花形也給人以神秘感玫瑰康乃馨是“大衆情人”,價格親民。更多的鮮花,我根本叫不上名字。

19世紀時,哥倫比亞市場是一個食品交易市場。據稱,該市場本規定每週六爲交易時間,但是爲了適應當地猶太商人(週六是猶太人安息日)的需求,改爲每週日進行交易。1940年,德軍襲擊英國,哥倫比亞路周邊遭到50公斤炸彈的襲擊,直到1960年代,才逐步恢復活力。如今,該市場每週日開放半天,風雨無阻,商品以花卉植物爲主。

正如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語和寓意,市場上的人也各有故事。在哥倫比亞鮮花市場的官方網站上,有很多關於攤主的介紹。他們大多有多年的賣花經驗,其中一些攤位已傳承了兩代甚至三代。喬治老爺爺,從1949年就開始在市場開設攤位。科林丹尼斯是鄰近的兩個攤主,雖然是“競爭對手”卻結下了可貴的友誼,科林結婚時,丹尼斯是他的伴郎格羅弗夫婦是市場上的“夫妻檔”之一,主打薄荷蒔蘿鼠尾草等草本植物,他們在哥倫比亞市場工作已有35年了……

疫情期間,人們依然從四面八方來到花市,用鮮花來裝點生活,透露出了英國人的從容淡定。由於是露天市場,哥倫比亞鮮花市場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後首先恢復營業的市場之一。爲了保護商家和消費者的安全,市場規定了單向步行線路,採取了限制客流的措施,鼓勵大家佩戴口罩,一些商家也會在攤位前擺放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