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校自信心漸長 面試題現端倪
有臺生報考上海同濟大學口腔醫學,被問到「你覺得3D列印會如何應用在口腔醫學」以及「你願意前往武漢支援嗎」;報考湖南大學新聞廣播系被問到「有沒有看湖南衛視的節目」;報考法學系被問到「認識中國著名的法學家嗎」。這些問題都要求臺生事先花時間研究大陸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這也意味着大陸大學愈來愈有自信心,懂得以「問問題」去篩選理解大陸、認同大陸的臺灣學生。
這兩年由於政治氛圍,臺灣學生想去大陸就學,通常是鴨子划水,只做不說;雖因疫情導致赴陸就學人數減少,但仍保持一定的人數。一般而言,若第一關也就是學測成績通過初審,接下來的面試,是臺生能否錄取的關鍵,尤其愈好的陸校愈重視面試。
面試基本題是「有沒有來過大陸」、「爲何申請本校」、「兩岸大學有何不同」等,這是臺灣學生要去大陸唸書之前,本來就要問自己的問題;還有一類面試題是從考生自述中出題,詢問考生的愛好、參加活動或得獎經歷,以瞭解考生有沒有灌水、膨風。
但第三類考題是跟專業領域相關,考的是臺灣學子對大陸的瞭解。想讀電影?那麼要提出對大陸電影的觀察,可不能只是「我看過《大紅燈籠高高掛》」;想讀新聞廣播?也要對大陸影視產業鏈有基本認識;想讀理工和生醫?那就要了解大陸科技的最新發展。其他學科亦然,臺生應該要做好「去了大陸可能就要留下來工作」的心理準備,一併瞭解相關專業在大陸的發展脈絡。
最後一類面試題涉及認同,例如問醫事類臺生「你願意前往武漢支援嗎」。注意,這裡問的不是醫學系學生畢業時要複誦的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誓詞;不是「你願意去偏鄉行醫嗎」的那一類「醫者仁心」普世價值,而是問臺生:願不願意去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被臺灣官方高度污名化的武漢?此時考生一昧吹捧大陸,可能反而討不了好,面試官更想了解臺生有沒有獨立於臺灣政治氛圍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