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繪家園——雲南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今年是新中國植樹節設立45週年。今年4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要一茬接着一茬種,一代接着一代幹,不斷增厚我們的“綠色家底”。

進入仲夏6月,又到了“雲南植樹月”,全省上下積極開展國土綠化行動。

一直以來,我省把植樹造林、國土綠化作爲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重要舉措,深入推進林長制,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和森林保護行動,全力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雲南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有“四性”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把3月12日定爲我國的植樹節。1981年12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雲南省綠化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原省林業廳)。隨之,全省各級也相應成立了綠化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全面開展義務植樹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

1982年3月,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了《關於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同年雲南省人民政府頒佈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細則》,把每年6月定爲“雲南植樹月”。

1999年1月1日,《雲南省綠化造林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確,各級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組織本單位職工完成義務植樹任務。男11歲至60歲、女11歲至55歲的公民,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植樹3—5株,並保證成活,或者完成相當勞動量的育苗、撫育、管護和其他綠化造林任務;對11歲至17歲的青少年,應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綠化勞動;未完成義務植樹任務的單位和年滿18歲的公民,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繳納綠化費。從此,雲南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公益性、義務性和全民性在我省城鄉蓬勃展開。

同時,爲爭取資金保障,根據《雲南省綠化造林條例》,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與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統籌協調,完善義務植樹綠化費繳納機制,繳費標準爲每株3.5元,費用由州(市)和縣(市、區)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分別按屬地管理負責收繳,所收繳經費用於當年義務植樹。根據物價上漲和植樹苗木成本增加等實際,2011年,綠化費由原每株3.5元綠化費提高到每株5元。2013年8月1日根據國家要求,取消義務植樹綠化費。

40餘年7.55億人次植樹46.36億株

雲南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每年根據適齡人口情況制定全省義務植樹任務並細化下達各地,各地按照任務提前準備所需苗木,通過組織實地植樹或免費發放等方式開展,並根據不同時期工作要求,將各地每年全民義務植樹完成情況納入造林綠化綜合覈查和城鄉綠化美化考覈內容。

40餘年來,林草部門積極籌辦省黨政軍領導義務植樹活動,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參加省市黨政軍領導義務植樹,引領全省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各州(市)、縣(市、區)積極響應,黨政軍領導在植樹月期間相繼帶頭參加每年的義務植樹。各級領導率先垂範,帶頭履行法定植樹義務,爲全省人民作出了表率,有力推動了雲南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

隨着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深入,雲南結合新形勢下國土綠化工作的特點及難點,不斷創新義務植樹形式。省委、省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相繼組織開展了“省市聯動·綠化昆明·共建春城”義務植樹活動,各級共投入資金近20億元完成綠化任務73639畝;大理州在全州組織開展了“我爲洱海保護種一棵樹”活動,共籌集資金近400萬元用於洱海面山綠化美化工程。

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雲南楊善洲綠化基金會和雲南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每年在全省各地組織企業和公衆參與植樹造林活動,開展“善洲紀念林”“消除碳足跡”“古樹名木保護”“滇金絲猴棲息地植被恢復”等建設活動,豐富社會大衆參與義務植樹形式。

同時,大力推廣“互聯網+義務植樹”的創新義務植樹模式,開通了“雲南全民義務植樹網”。截至目前,累計發佈“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捐資盡責項目39個,募集資金總額1024.13萬元,通過全民義務植樹網絡平臺參與捐資盡責爲22.05萬人次,3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受到中國綠化基金會通報表揚。

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瞭解到,自1982年雲南省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以來,通過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盡責形式,全省共有7.5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共植樹46.36億株。

同時,雲南堅持以大工程帶動國土綠化大發展,通過大力實施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持續推進造林綠化。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公佈的《2021中國林草資源及生態狀況》顯示,雲南省森林面積3.18億畝,居全國第二位;人工林面積8921.40萬畝,居全國第五位。

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

雲南省地處長江、珠江等國內重要河流的源頭或上游,是林業和草原資源大省,也是全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爲富集的區域之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及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將雲南省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國家試點範圍,2000—2010年實施天保工程一期,2011—2020年實施天保工程二期。2016年起,啓動實施了雲南省非天保工程區天然商品林停伐保護試點工作,全省天然林實現了全面停伐、全面保護。2020年,天保工程全面結束,天然林保護由工程化、區域化轉變爲常態化、制度化管理。

天保工程及非天保區天然商品林停伐舉措的實施,不僅改變了雲南省林區生產經營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還對雲南省國土生態空間格局、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隨着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持續推進,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分質量持續提升,全省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明顯改善,亞洲象、金絲猴、紅豆杉等珍稀動植物種羣和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得到了恢復和重建。

多年來,雲南除天然林保護外,還加強公益林管護,自1996年開展森林分類區劃試點以來,經過多次優化完善,全省公益林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系。2004年雲南省啓動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2009年啓動省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2023年度,全省共區劃省級以上公益林17313.22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11722.78萬畝,省級公益林5590.44萬畝;共投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約17.6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1.39億元,省級財政6.3億元。

通過實施公益林區劃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實現了公益林佈局的優化和有效管護,調動了廣大農村幹部羣衆愛林護林的積極性,管護區內森林火災明顯下降,林業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濫伐盜伐、毀林開荒、違法徵佔林地等違法行爲大幅減少,重點生態區位和脆弱地區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明顯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爲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雲南全面推行林長制,全面建立五級林長組織和責任體系,推進溼地分級保護管理,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修復改造亞洲象食源地面積600多公頃、整合劃定綠孔雀棲息地保護範圍9204公頃、修復滇金絲猴棲息地560多公頃,並構建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香格里拉、亞洲象、高黎貢山和哀牢山等4處國家公園候選區被列入國務院批覆實施的《全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數量位居全國第三。

本報記者 孟維東 通訊員 荀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