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30省市靠借新還舊避免違約 解決地方鉅額債務面臨緊要關頭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公司債券尚未償還的債務總額約爲7兆至11兆美元,中國政府正設法透過借新還舊避免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圖/Shutterstock)

經過多年無節制的借貸和支出,大陸各省市積累了鉅額隱性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華爾街投行估計,中國尚未償還的表外政府債務總額約爲7兆至11兆美元,其中包括數千個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公司債券。現在,中國正試圖拆除這顆可能嚴重破壞其銀行系統的金融定時炸彈。

《華爾街日報》指出,沒有人清楚地知道中國隱性債務的實際規模有多大,但是在過去一年裡有個狀況已顯而易見:地方政府的債務水準已無法再支撐下去。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政府正在努力對抗通縮壓力,因爲一旦陷入通縮,地方政府將更難支付債務利息和本金。

經濟學家表示,隱性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問題特別嚴重,違約風險很高,規模估計在4000億美元到逾8000億美元。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金融穩定和整體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已經嚴重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他們正試圖系統性地解決這一問題,要將一些隱性債務置換爲新的顯性政府債務。

最令人擔憂的是,債務違約潮造成的損失可能波及甚遠,如果大量地方政府債券出現違約,可能會迅速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金融危機。根據萬得(Wind)資料,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券佔企業債券市場將近一半,一旦出現違約,整個債券市場都會影響。

近些年來,中國經歷了房地產市場下行和數十起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違約事件,但中國的銀行並未因此遭受巨大損失。這主要是因爲許多開發商出售美元債券在海外籌集資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較低。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情況則不同,這些地方政府債券是由中國的商業銀行持有,銀行也向它們提供貸款。瑞銀的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國內銀行面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總敞口約相當於6.9兆美元,約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

上一輪中國解決隱性債務風險的重大行動發生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地方政府以發行新的公共債券來置換原來的隱性債務。目前各項刺激增長政策壓力下,地方政府又開啓了新一輪大規模舉債,到11月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未償還債務總額已激增至2018年的2倍多。

但是由於房地產市場急劇下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一些省市出現財政緊張。此外,過去3年用於對抗新冠疫情的鉅額開支也耗盡了這些政府的資金。在很多經濟較弱的地方,已經看到瀕臨違約以及在最後一刻匆忙償付公債的情況。爲解決隱性債務問題,自今年10月以來,中國有近30個省市通過發行新債券籌集了約2000億美元的資金。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說,這僅僅是個開始。他估計需要進行至少7000億美元的債務置換(借新還舊)來解決大部分已陷入困境的隱性債務。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中國研究部主管Logan Wright表示,「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重組計劃,而是一個再融資計劃。債務置換令地方政府債務的人部份問題依然還在」。長遠來看,債務延期或債務置換將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因爲償還債務將需要用到更多的財政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