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話當年/惡水上的大橋

▲《惡水上大橋專輯封面葛芬柯被遮住了半張臉,  兩人當時的關係可想而知。(取自網路)

文/朱錦華美國歌壇「大老」保羅賽門( Paul Simon)日前首度來臺演唱會,大批資深樂迷前往朝聖。儘管他們知道,他們想要重溫往日的「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cnce)是不完整的。因爲當年他失去的另一半 「靈魂伴侶」,並沒有來。這失去的一半,當然,就是亞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

1970年1月,史上最傑出的二重唱「賽門與葛芬柯」( Simon & Garfunkel),發行了他們的第5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同名歌曲是搖樂史上不世出的經典。歌頌友誼的歌曲何止千百首。 但是除了《友誼萬歲》 (Auld Lang Syne,或譯《驪歌》)之外,大概沒有第二首比它傳唱更久、更遠。

歷史是一個嘲諷者。這首友誼之歌出來之時,卻是這對從童年好友發展成無敵二重唱的分手之日。這可能都是《畢業生》(The Graduate)害的。

話說麥克尼柯斯導演、達斯汀霍夫曼主演電影《畢業生》空前成功,連帶讓爲該片作曲、演唱的「賽門與葛芬柯」紅遍全球。

藝術家向來共患難易、共富貴難。人紅了,事情也開始變多變複雜。葛芬柯開始嚮往電影,接下來他參演了麥克尼可斯新片《第22支隊》(The Catch-22)。保羅賽門則絲幾乎是「一腳踢」的包辦了新專輯的籌備工作演戲的工作結束後,葛芬柯才又跑回來錄音,完成這張新專輯。

期間,雙方有一大堆的意見不合,葛芬柯一度拒唱《惡水上的大橋》,還提出一大堆意見。多年後,保羅賽門接受《滾石雜誌訪問時爆料說,他很後悔當年沒有自己一個人唱。

儘管新專輯十分成功,但雙方已有「無法化解的分歧」,加上葛芬柯真的很想演戲(接下來又去演了尼柯斯的《獵愛的人》),雙方遂宣佈「好聚好散」的分手。留下這首感動人心、堅固友情的經典(儘管這首歌的訴求對象原本是保羅賽門之前邂逅的妻子佩姬)。

當初保羅賽門沒有自己獨唱,是正確的。葛芬柯高亢空靈噪音,是《惡水上的大橋》最大的亮點(若如葛芬柯所建議的,保羅賽門自己用假聲來唱 ,效果恐怕會大打折扣)。這是一首有福音歌曲風格作品歌者喻爲一道橋,讓朋友走過失意,度一切苦厄。 詞意哀愁中帶着溫暖。

歌的前半段,隨着幽幽的鋼琴聲流瀉,是葛芬柯一人的Solo。後半段愈來愈澎湃的絃樂打擊樂出來後,保羅賽門的和聲纔跟着浮現。嚴格來說,這首歌在唱的部分榮耀是屬於葛芬柯的,也是他演唱生涯顛峰

分手,對兩人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葛芬柯經歷過一段短暫的演戲生涯、發過幾張個人、或跟別人(Amy Grant)合作的專輯,但多數成績平平。保羅賽門拆夥後,跟民謠搖滾漸行漸遠、樂風爵士、福音、雷鬼轉到世界音樂(銷售成績卻直直落),直到《仙境》(Graceland)這張專輯才鹹魚翻生,功德圓滿。

我相信,上週去聽演唱會的樂迷,多數是衝着「賽門與葛芬柯」裡的保羅賽門、而不是爲了單飛後的保羅賽門而去的。但是,保羅賽門在這趟巡唱裡主打的,仍然是「單飛後的保羅賽門」。所以,歹勢,沒有《惡水上的大橋》。

分手之後,兩人斷斷續續有過幾次合作,包括單曲My Little Ttown、What a Wonderful Wotld等。當然,最成功的,是1981年的紐約中央公園演唱會。距離專輯發行十年之後,葛芬柯的發線更高了。一些高音的部分,也唱不上去了;氣氛多了幾分滄桑感,歌還是好聽的。但如果你是完美主義義,那就聽專輯的錄音版吧。英漢對照歌詞看請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