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大學本科不必過早鎖定專業

隨着這幾天各地陸續公佈高考成績,接下來即將進入到考生們填報大學志願的階段。事實上,近年來圍繞着志願選擇已經誕生了無數熱搜話題,包括由此引發了諸多爭議。卻很少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真有必要這麼早就鎖定大學生在未來的專業方向嗎?

如果倒退三四十年,在那個大學生依舊被視爲稀缺高學歷人才的年代,以上問題的答案應該還是肯定的。畢竟當時中國社會普遍面臨人才緊缺的困境,急需將剛畢業的大學生注入到各個領域。既然本科生就業受重用成爲了一種常態,自然需要在本科階段就針對未來就業方向進行定向培養,所以無論是志願設置還是課程安排,都是圍繞着具體的專業和行業展開,以滿足當時的時代需求。

然而時至今日,時代背景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隨着近年來科技的爆發性發展,很多工作崗位對於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知識要求。比如無論未來從事哪個行業,都需要掌握與計算機、人工智能、概率統計、經濟學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哪怕是經營一家作爲傳統行業代表的餐廳,也需要在經營中引入諸如電子化點單、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元素,可能還要學一點經濟學常識和消費心理學,否則就可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落敗。換句話說,相比幾十年前,現在要成爲一名優秀的從業者,往往意味着必須在大學裡學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才能增強自身的職場競爭力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如上所述,現在的大學本科教育既需要培養學習能力,還需要掌握生活在複雜社會的各種技能。所以不分專業和文理,都應該學習大量的基礎必修課,即實現所謂通識化。其實世界一些頂尖大學已經踏出了這一步,哥倫比亞大學前兩年的大學課程,基本不分專業都要需要學習基礎的必修課。因爲企業對於崗位的技能要求變化非常快,現在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時並不僅僅在乎大學生的專業,而是更看重綜合學習能力。在這種新的形勢面前,大學本科階段所能提供的教育內容往往只能作爲基礎,會有很多專業技能需要在工作崗位上進行學習,或者在專業的碩士和博士階段接受教育,所以現在很多頂級公司的校園招聘已經以招碩士研究生爲主。

既然在進入職場之前需要學習的東西變多了,以及謀求良好職位往往需要等到碩士畢業之後,那麼,又何必在高考錄取時就徹底鎖定專業方向呢?對於那些18歲前長期忙於刷題拿分的高三學生來說,在高考階段很難真正瞭解自身熱愛和擅長的專業方向。如果辛苦拿到了高分,然後隨波逐流地填報了所謂熱門專業,結果進入大學之後才發現相關課程根本不適合自己,那會成爲一種非常糟糕的局面。對於學生個體來說,意味着之前的辛勤付出失去了意義,而對全社會來說,也會無謂損耗教育資源。

爲了避免上述局面的出現,我們給出的建議是:大學本科階段應當更強調通識教育,不必在志願填報階段就確定具體專業。

比如在大學本科階段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全體學生的學習普遍以接受通識教育爲主。等到三年級開始,再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和興趣,自主決定更多的選修課程,以此實現因材施教,同時也爲學生未來在研究生進修時再確定具體專業提供參考。

提出上述建議的基礎,是中國目前已經具備了在大學本科階段普及通識教育的可能性。相比幾十年前,中國目前已經擁有足夠豐富的大學教育資源,也就不必再把本科階段的教育設置爲精英教育。當然,這裡說的資源豐富是指大學的基礎課,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資源依然處於稀缺狀態,但至少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資源已經十分充足。尤其在普及通識教育之後,很多課程可以實現標準化,也就是使用標準的課程、作業、教材和測評等等,從而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例如通過開大課甚至網絡公開課的形式,就能大幅提升大學通識教育的效率。

至於通識教育的具體內容,也需要結合時代特點有所調整。以往西方社會所說的大學通識教育源於博雅教育,其主要內容包括數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非專業技能類的學科。現在很多美國大學都有通識教育的內容,一般來說要求學生選修一些非本專業的課程,主要目的是讓理科生去選一些文科社科類的課程。

至於我們所建議推行的通識教育,則需要包含更多在當今時代具有特殊價值的教育內容。比如在取消填報專業志願這個環節之後,把數學、統計、計算機和財會金融經濟等課程作爲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在一年級學習高等數學、概率統計、財會金融,再加上少數選修課;在二年級學習計算機原理和編程以及經濟學,並且增加選修課的數量;等到三年級開始必修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並且將更多課堂教學時間留給選修課;等到四年級時,除了選修課和實習之外,學生也可以備戰接下來的研究生考試。

如果學生能夠儘早明確就業傾向和專業方向,就可以在選修課程時採取針對性措施。比如希望攻讀物理學科的研究生,就要從一二年級開始選擇一些物理專業課,提前爲考研做好準備。對於想在某一理工科專業裡謀求發展的學生來說,只要把握好選修課的機會,還是有充足的時間專攻一個專業。

與此同時,通識教育還需要解決所謂的“文理偏科”問題。比如要求理科生的選修課中必須包含若干人文社科學的課程。可以爲每個人文社科學科開設入門課程,幫助學生在選修過程中瞭解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工具、方法學以及職業方向,確保每一位理科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人文社科教育。而對於文科生來說,也不應當像現在這樣在大學本科階段徹底擺脫數學,而是可以從數學和計算機等必修課程中形成必要的理科思維。

上述改革不僅會推動本科教育內容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企業在校園招聘時的選拔思路。在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下,入學時不再鎖定具體的專業,畢業時則是文科或理科的通識人才,這也更適合滿足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的人才需求。目前職場上的很多職位,比如管理和營銷的基礎崗位,其實需要僱傭的就是通才而非專才。包括很多研究生院在錄取學生時,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只看重本科專業,而是更注重數學和計算機等方面的能力。當然,不必擔心普及通識教育會導致招聘者在面對相同專業的學生們時難以做出選擇。只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就很容易讀取和分析本科畢業生所選的課程和成績,企業和研究生院完全可以根據學生所選的課程和成績來綜合評判其專長和能力,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把4年前由高考分數確定的學校專業當作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標籤。

實際上,以上建議絕非異想天開。就在不久前,上海交大剛剛宣佈全面放開轉專業的政策,大一大二大三均可申請,在校本部和醫學院之間也可以互轉。上述政策一經公佈,立即在全國範圍內贏得了一片喝彩,也說明對於在高考時就徹底鎖定專業這件事,社會上早就存在着各種擔憂與顧慮,所以目前已經有頂級學府朝着全面開放專業選擇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而我們則希望改革的步伐能夠邁得更大一點,與其在進入大學之後再去爭取選擇權,不如在高考時就把選擇權提前交給學生們,通過在大學本科階段全面普及通識教育的方式,來幫助優秀人才在未來做出更加精準的選擇。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