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經濟策|楊燕綏: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要打通最後1公里
(原標題:兩會經濟策|楊燕綏: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要打通最後1公里)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受訪者供圖
過去一年,養老頻頻成爲熱詞。一年時間,隨着養老保險實施全國統籌,中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以及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老齡化”“銀髮經濟”“延遲退休”時不時成爲輿論焦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亦是一大關鍵詞。5年時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1.4億、覆蓋10.5億人。過去5年“成績單”上,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鞏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發展兜底型、普惠型和個性化養老服務及其事業和產業的適老化發展,支持社區驛站和居家養老服務。在新時期,養老保障和生育政策的一老一小問題成爲社會政策的重點問題。
邁入老齡化社會,如何爲養老做好準備成爲一門必修課。兩會期間,新京報貝殼財經推出“2023全國兩會經濟策”,對於未來的機遇和挑戰,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
養老金制度高質量發展,需要調結構
“2021年中國進入了中度人口老齡化社會,這是一個窗口期。養老金制度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是要解決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當前養老金制度不光是實現全覆蓋、保基本,還需要調結構,實現公平和可持續發展。”楊燕綏坦言。
在她看來,完善養老金制度結構要夯實鞏固第一支柱,進一步擴大第二、第三支柱的覆蓋面。
楊燕綏表示,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是保基本吃飯養命的錢,接下來要進一步實現全國統籌,解決好資金調劑。該過程需要實現全國數據大集中的信息系統,規範中央、地方和基層政府的職責,建立用人單位和個人的信用記錄。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是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和開立個人養老金的資格。現在很多小型民營企業、靈活就業,尤其是平臺經濟下的快遞小哥等人員,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所以沒有資格參與年金和個人養老金,這擋住了一些人。”楊燕綏指出。
楊燕綏認爲,影響第二、第三支柱覆蓋面擴大的重要因素是高費率。
“職工個人8%繳費不存在雙軌制,大家都一樣。用人單位16%的繳費,對於國有企業來說沒有問題,中小民營企業有困難;靈活就業者按當地平均工資的20%繳費,12%計入社會統籌,異地遷徙不能攜帶(用於將來支付養老金),很多人感到負擔重、激勵性不強,沒有參保。如果能夠適度降低後者費率,在管理模式上更加靈活,則有利於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發展。”楊燕綏表示。
新的就業模式正在出現,需要加以規範
“我們最近研究國外的經驗發現,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通過家庭病牀和社區驛站的佔70%,照護機構佔30%。隨之,就業模式跟隨老齡化階段而變動。”楊燕綏表示,在進入老齡社會之前,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主導經濟的是大型企業與勞動合同用工。到了中度人口老齡化之後,出現了平臺經濟下各種各樣的靈活就業。所以,大家都在討論靈活就業者的養老怎麼辦。
而從中度老齡社會到高度老齡社會又出了新的就業常態——家庭務工就業化,就業市場份額每年增長2%。以德國爲例,如果一個老人有三個孩子,其中可能有一個孩子在家照顧老人,他能夠得到培訓,長期護理保險支付工資和代繳養老保險。
“過去認爲家務勞動沒有價值。隨着城鎮化、老齡化的發展,家庭務工就業化是個發展趨勢,需要加以規範。”楊燕綏表示。
實現醫康養護服務一體化,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談及養老服務,楊燕綏表示,我國養老服務業處於加速發展期。和其他國家相比,1963年嬰兒潮疊加執行了35年的一孩家庭政策,使我國居家養老和家庭照護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楊燕綏認爲,未來發展遇到幾個問題。第一,90%以上居民選擇居家養老(含照護病牀管理),但是一孩政策的家庭孩子少,實現家庭養老比西方國家更困難?需要在機構和家庭之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西方國家的養老大院、中國的社區驛站。
第二,醫養結合需要體系建設。這需要構建一體化的醫康養護服務系統,嵌入綜合醫院、康復醫院、社區醫院、社區驛站和家庭病牀,實現醫養結合。醫養結合是一個體系問題,並非機構問題。此外還需要建立15分鐘急救網絡,解決老年人跌傷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救問題,即最後一公里。目前重複就醫的現狀不利於老年人。
第三,普惠型養老服務。楊燕綏認爲,我們需要兜底型、普惠型和個性化服務。目前針對三無老人的兜底型養老院已經相對成熟,個性化服務的商業模式也取得成功的經驗。如今,最大的挑戰是需要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滿足大衆的養老服務需求。
這屬於準公共品,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合作,建立一個PPP的運營模式。楊燕綏表示,可以按照三無、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以及高淨值5種老人;對地租、房租、服務費、生活費四大成本做一個矩陣,從高齡照護“剛需”做起。投資失能失智照護機構的企業應當科學定位,要爲哪類老年人提供服務和如何定價,再與地方政府談判土地與環境、房產與設施等問題,找到微利的盈利模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白華兵 校對 盧茜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