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腸亂疲勞壞健康!你少便、亂食、工時長嗎?

長年推動國人腸胃保健衛教工作的臺灣乳酸菌協會,偕同高雄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許秉毅醫師進行「腸胃健康與慢性疲勞影響調查,發現腸胃健康與慢性疲勞的確互有關聯:43.3%的受訪者同時受腸胃不適及慢性疲勞所苦,成爲「腸亂疲勞族」,並從易導致此現象的不正常作息中,歸納出「腸疲四類型」。大家常認爲疲勞只跟壓力與勞動有關,但其實腸道菌相若紊亂、長期處於失衡狀態,也可能引起身體不良連鎖反應,如慢性疲勞即是一例。

此次調查依臺灣人口年齡分佈比例針對全臺1,068位25~49歲民衆進行採樣發現:受訪者中有82.5%表示腸胃不適,生活中受到便秘、消化不良、腸躁症等腸胃問題所擾。而高達43.3%的受訪者爲「腸亂疲勞族」,同時出現腸胃不適及慢性疲勞徵狀。此外,若比較腸胃不適與腸胃健康者之慢性疲勞佔比,則前者比後者明顯多出29.4%,由此可見腸胃當機、慢性疲勞影響也隨之明顯。

腸亂疲勞生活特徵:少便、亂食、工時長

針對腸亂疲勞族常見的腸胃問題,高雄榮總許秉毅醫師從各項腸胃不適症狀進一步分析表示,7成1的「腸躁症」受訪者,表示同時爲慢性疲勞所困擾,是所有腸胃問題中慢性疲勞症狀發生比率最高的族羣;而一般常見的「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及「便秘」等問題的受訪者,其慢性疲勞症狀發生比率則高於無腸胃問題的慢性疲勞者逾3成。透過分析受訪者的不正常作息,找出容易形成腸亂疲勞族的「腸疲四類型」,從中瞭解因腸道菌相混亂引起慢性疲勞的可能原因,並以其中腸亂疲勞比率相對顯著的職業,提醒勞苦的現代人透過補充好菌及調整不良飲食、生活型態,降低未來成爲腸亂疲勞族的風險。

一、 少便型腸疲:

1周排便不到4次者有53.8%爲腸亂疲勞族,因長期排便習慣不佳,當排便降至1周不到1次,腸亂疲勞比率即升高至7成5,形成適合壞菌生長之菌相,破壞腸道平衡。

代表職業:金融專業人員,少便習慣者中達83.3%有腸亂疲勞。

二、 工時型腸疲:

每週工時逾40小時者中有61.3%的人爲腸亂疲勞族。若工時逾60小時,其腸亂疲勞比率亦增加至6成7。推估因缺乏運動影響腸胃蠕動,或壓力大導致腸道菌相變化。

代表職業:財會稅務人員,工時逾40小時者有75%有腸亂疲勞。

三、 亂食型腸疲:

飲食習慣不佳會直接影響腸道菌相,其中以「不定時吃飯者」的腸亂疲勞比率最高達62%;而「消夜愛好者」亦有61.9%爲腸亂疲勞族,都會導致腸道內生理時鐘錯亂。

代表職業:行銷企劃人員,未固定吃飯者與固定吃飯者,腸亂疲勞比率相差顯著,達63.6%;客服人員愛吃宵夜者,腸亂疲勞比率亦達81.8%。

四、綜合型腸疲:

腸胃道問題本身即爲亟需處理的困擾之一,若有多個腸胃問題交互影響,則可能讓改善時程拉得更長、如惡化爲疾病其治療也更不容易,腸道菌相即會長時間失衡。

代表職業:人力資源人員,於便秘、消化不良、腹瀉、胃食道逆流、腸躁症等,皆爲受訪職業中佔比前五高者,共有67.7%人資人員爲腸亂疲勞族。

蔡英傑教授表示,雖然睡眠、飲食、壓力等,都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但礙於工作或生活需要,壓力與睡眠習慣常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故飲食的選擇對忙碌的現代人便格外重要。要讓腸道菌相恢復平衡,必須要調整腸道內好、壞菌的比例,藉由飲食調整,如日常餐食中搭配優酪乳補充好菌,即可減少腸道不良物質及發炎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