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不能一黨獨霸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自從總統直選後,就陷入「民主內戰」漩渦,各政黨與民衆在「和中」與「抗中」的兩極對立相互叫陣,撕裂日益嚴重。過去20年政黨輪替如同日月更迭,鐘擺左右輪迴。
這回賴清德打破8年魔咒,原因不只一端,但民衆的國族認同趨向臺灣是其中重要原因。賴清德無疑是堅持臺灣認同的典型。這樣的認同如果能給臺海鋪墊和平基礎,讓臺灣常保安康,則絕大多數臺灣民衆將會死心塌地支持。問題是,臺灣現狀是內戰尚未終結的存在,是中美戰略對抗的焦點,無法逕行「脫中」而成爲另一箇中立而富饒的瑞士。
賴清德執政下的政府,由於政治立場極端反中、親美、謀獨,未來必然激化兩岸對立與衝突,在野黨基於維繫臺海和平與臺灣安全,自然反對到底。可以預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將面臨在野黨持續強烈杯葛,也將站在主流民意的對立面,政治颶風將不斷襲擊賴政府。
臺灣經歷3次政黨輪替,政黨惡鬥與內耗的無休無止,尤以兩岸政策爲然。主流民意及一些政要認爲臺灣應改採「大聯合政府」和「協商式民主」,尤其是兩岸政策,應尋求政黨共識,以一致立場對應中國大陸。這是最緊要的政治課題,但也是歧見最大的爭議,更是各黨切割選票的利器,因此完全不具可實踐性。
若不以人廢言,李登輝前總統生前的一席話不無參考價值:「臺灣若要避免一場政治與經濟全盤皆輸的災難,把未來命運重新掌握到臺灣人民手中,必須重啓體制改造工程,朝向權力共享的共識型民主方向前進。」這個呼籲太不切實際,必被束之高閣,但臺灣確實面臨「政治與經濟全輸的災難」危機,因爲得票只有40%的賴清德,自以爲可以代表主流民意,堅持與大陸搞對抗性措施,真有可能讓臺灣人失去掌握命運的權利而陷入悲慘際遇。
賴清德選票未過半,民進黨立法院席次也未過半,憑什麼可以將一黨之見膨脹成國家政策?所謂「共識型民主」最重要的面向就是兩岸政策,因爲這攸關每個人生命財產安全。臺灣在統獨問題上暫時難有共識,但全民的一致期盼是「安全」,任何政策走向都必須放在安全的天平接受檢驗,不合者一概棄之。這是不可或缺的務實原則。總統選前辯論會上,賴清德以「務實工作者」自稱,隱去「臺獨」二字,並在勝選之夜重申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維持現狀。
過去8年臺海情勢愈趨緊張,就是蔡政府過度反中、親美、謀獨造成的結果,賴清德口口聲聲「蔡規賴隨」,這不但無法緩解兩岸緊張關係,以他根深蒂固的臺獨思維,必使兩岸關係更加面臨兵兇戰危風險。
臺灣政黨鬥爭激烈,不可能建立「共識型民主」,但兩岸政策關係重大,不能不尋求政黨的共識性政策,不能由「雙少數」的政黨單獨決定,逕行將一黨的極端立場擴而大之成爲國家政策。立法院在野黨擁有過半席次,務必將兩岸政策視爲最重要議題,好好發揮制衡與引導作用,牽制民進黨的偏執走向,爲臺灣的安全做好把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