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貿易統計紀實

圖╱美聯社

臺灣對大陸出口三個版本

早年兩岸不相往來,沒有對大陸出口的統計,隨着兩岸交流,1992年我國海關終於發佈數字了,海關說這一年我們對大陸出口105萬美元,任何人都明白,這個數字嚴重低估,無法做爲施政的參考。

早年取道香港轉運大陸

國貿局於是展開推估,邏輯是這樣的,在兩岸政治對立的氣氛下,有勇氣把「中國大陸」填報爲出口地區的人不多,有極大比例是取道香港轉口到大陸,也有人循香港轉運到大陸,因此要把這三個數字找出來,才能知道每月對大陸的出口實況。

第一個數字很好找,財政部海關每月都會公佈,第二個也不難找,循香港海關統計即可取得臺灣轉口到大陸的數字,第三個比較困難,所謂「轉運」是指廠商以海、空運聯運提單來轉運貨物,無須向香港海關申報,因此轉運數量,查無數據。

國貿局評估之後,決定以臺灣出口至香港的金額,減香港自臺灣進口的金額,以這個差異的8成計爲轉運規模。邏輯很簡單,以1993年爲例,臺對港出口184億美元,港自臺進口僅120億美元,消失的64億美元裡必定有一部分是轉運到大陸了,至於何以設定8成,應是對照大陸海關統計評估而得。

在那個年代,要了解臺灣對大陸出口的變化,沒有人會看海關統計,舉個例子,2000年兩岸貿易如此熱絡,我國海關統計卻顯示這一年對大陸輸出僅44億美元,反觀國貿局的估計已達261億美元,兩者有天壤之別。

海關統計無法反映真相,純屬政治顧慮,隨着2002年2月政府開放兩岸貿易商直接交易,廠商才逐漸放心,把出口地區填上「中國大陸」,但政治顧慮還是有,依國貿局調查,直到2004年出口至大陸的總額裡,仍有25%把出口地區填成其他國家,海關統計依舊低估。

因此,國貿局每月推估工作仍得持續進行,迨2012年我國海關統計的數字追上,爲期20年的兩岸貿易統計才功成身退,這一年國貿局估對大陸出口873億美元,海關估826億美元,旗鼓相當,從那時直到今日,我們要了解臺灣對大陸的出口,皆採信財政部海關統計。

兩岸原產地認定有落差

然而,近年情況又有變化,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與大陸自臺灣進口的差距日趨擴大,以去年而言,依我國海關資料,對陸輸出只有1,211億美元,但大陸海關顯示自臺灣進口高達2,380億美元,是我們的2倍,即或我們把對香港的出口也加進去,也還少500億美元。

沒錯,雙邊貿易由於出口國以離岸格(FOB)報價,進口國以到岸價格(CIF)估算,到岸價格包括運費、保險費自然會比較高,然而以兩岸的距離這麼近,自非主因。那麼,剩下的原因就是原產地的認定了,意思是有許多產品自臺灣出口到其他國家加工後,再進入大陸市場,大陸海關認爲主要加工階段在臺灣,因此認定是自臺灣輸入,如果這個推論正確,那麼我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可能就比我們平常看到的數字更高了,其所反映的貿易關聯效果,更值得深思了。

小檔案■2005年3月國貿局表示,鑑於兩岸貿易逐漸正常化,國內廠商對大陸出口坦然填報「中國大陸」爲出口地區的比率逐年升高,2004年在出口至大陸的總額裡已有75%填報大陸爲出口地區,較三年前不到20%大幅提升,不過,由此也可知,我海關統計呈現的對大陸出口仍低估25%。

小檔案■2002年政府開放兩岸貿易商直接交易,又出現一種情況,業者坦然填報出口地區爲中國大陸,但由於出口到廣東深圳的貨物仍得循香港上岸通關後運達,因此若依國貿局原來的估計,會有重複計算之虞,經統計得知大陸自臺灣進口有30%是到廣東,國貿局調整公式減掉這30%重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