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政策時度效提振信心
日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凡是黨中央定了的就要堅決執行,不能打折扣。會議對下一步各地區各部門落實黨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決策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如何理解“紮紮實實”、什麼才能叫作“紮紮實實”?對此,需要從時、度、效三方面予以把握。
“時”,強調政策實施的時效性、節奏性和動態適應性。其中,時效性要求最大程度優化政策出臺、執行以及調整的時間,避免滯後性削弱政策效力;節奏性強調政策推進需分階段、有步驟,既要防止急功近利導致政策變形,也要避免拖延推諉,錯失施策窗口期;動態適應性則要求根據市場環境和經營主體預期變化及時調整政策,保持政策生命力。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有力提振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預期。例如,中央有關部門協同發力,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制定出臺,發展改革、市場監管、司法審判、金融監管等均在較短時間內出臺了落實黨中央要求的具體措施,在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中對涉民營經濟的政策要開展專項評估。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利用數字化方式,構建政企數據共享平臺,實時監測經營指標,設立政策快速響應通道,制定政策實施路線圖明確階段目標。許多地方還健全了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確保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能時時聽到企業與企業家的意見建議。
“度”,要求政策力度、精度與平衡性的統一。其中,力度體現爲資源投入強度與制度突破深度,精度強調政策靶向施策能力,平衡性則需統籌政策短期刺激與長期引導、市場激勵與風險防控等多重關係,它們共同構成政策科學性的內在標尺。既要確保政策執行到位,不打折扣,又要避免過度干預市場,保持政策的適度性和靈活性。
例如,各地對民營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支持力度均明顯加大,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工程的民營企業數量顯著增多,重要基礎設施和投資項目對民企開放的力度也持續加大。北京、上海、湖北、四川、浙江等地紛紛出臺了分類分層支持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力度大,而且針對性強,取得了顯著成效。
“效”,聚焦政策目標的達成度和影響的持續性。其中,達成度高度依賴政策的內在一致性,影響的持續性強調政策的效用不能過快衰減,而是要真正改變受者的總體預期和行爲方式,確保政策能夠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和提升。這需要形成“政策制定—政策實施—影響評估”的全鏈條閉環,既要考覈短期經濟指標改善,更要關注經營主體活力提升、創新生態優化等長期效應,避免形式主義的“政策空轉”“紅利懸浮”問題。
例如,浙江列明“三個不低於70%”“招投標‘七不準’”要求,出臺“兩個健康”地方標準,提供了剛性可量化的目標。四川提前部署,選取4個典型縣推動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爭取以“小地方”彰顯“大效應”,把政策見效直接落到縣域層面。廣東廣州、福建泉州、山東濱州等地着手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應急援助機制、企業標準“領跑者”機制、民營企業預防腐敗機制,用發力的精準性提升政策的有效性。
未來一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仍然要按照黨中央要求,在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相關舉措的“時”“度”“效”上下功夫。
搶抓時間窗口,儘快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着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
加大執行力度,繼續下大力氣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
提高政策實效,把推動民營經濟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作爲評價標尺,既要看是否短期提振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預期,更要看是否真正引導民營經濟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 薩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