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京滬取消普宅非普宅標準,改善型住房需求或加速釋放

中新經緯11月19日電 題:京滬取消普宅非普宅標準,改善型住房需求或加速釋放

作者 李宇嘉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18日,北京、上海宣佈自12月1日起,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加大住房交易稅收優惠力度。

從政策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有三大看點:一是,在住房交易稅收上,京滬與全國其他地方看齊,這意味着全國範圍內對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和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時,統一按1%的稅率繳納契稅,一線城市不再被“區別對待”。

二是,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140平方米以下的京滬地區二套房購置,受此次契稅減免政策的利好更大,稅率將從3%降至1%。而這個面積段,目前可以覆蓋到京滬大部分改善型需求。

三是,一次性降成本效應明顯。在京滬,有很多早年買房的羣體,其房產增值額比較大,比如2015年購置的價值500萬元房產,現在價值800萬元,若是非普通住房,按5%的增值稅率計算繳稅額達到15萬元。新政後這15萬元直接免掉,如果再加上契稅、個稅等減免,減稅帶來的一次性降成本效應非常明顯。

預計此次京滬推出的房地產新政,有利於促進當地二手房掛牌和順利售賣。過去,由於稅收導致二手房的一次性成本比較高,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潤滑交易循環,促進改善型住房需求釋放。同時,業主掛牌和換房積極性提升,也將促成剛需上車,因此可以促進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的循環。此次新政對新房市場也將形成利好。稅收政策的調整,可能會促使一部分購房者購置更大面積、戶型設計更好的產品,而這類產品往往是改善型產品,特別是基於人口增加(父母同住或多孩)驅動的需求,新房市場供給最契合。

對開發商來說,一方面,減稅政策降低購房的成本,鼓勵改善型需求,可以促進開發商打造高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取消普通非普通、小戶型大戶型等各種限制,把產品打造權給到開發商,可以讓更市場化的供給來適配需求。

隨着我國房地產市場由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由調控房地產過快流轉、房價過快上漲轉到促進交易循環,以及更加重視存量房屋和社區養老、公共配套補短板的資金需求,房地產稅收改革的方向將是降低流轉環節的稅負,比如契稅、增值稅(含土地)、個稅以及附加在土地和房產開發交易上的各種稅負,從而產生“降成本”效應,這將促進交易良性循環。而將這些環節的稅負轉移到後端保有和維護環節,一方面,做大了交易的蛋糕,另一方面後端公共服務維護和保養以及房屋養老金也就有了資金保障,可以讓居民居住得更加舒適,房價也能有所穩定。(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