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名將,可以輕鬆取代皇帝,結局爲何大不相同

“功高震主”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功勞太大,使得君主的地位都被影響,所以歷史上能被這個詞形容的人物一般都是名流千古的大臣。

中華泱泱五千年的歷史,文臣也好,武將也罷,功高震主的人物不在少數,其中有這麼3位名將,功勞實在太大,甚至可以輕鬆取代皇帝,但是他們的結局卻各不相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殺神白起”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除了白起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名將,如王翦、衛青、霍去病、趙雲、關羽、岳飛、戚繼光等,論成績誰爲第一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如果說誰殺敵最多,那白起毫無疑問是第一人。

據史料記載,白起一生殺敵高達100萬之多,只一個長平之戰就坑殺了趙軍40萬,真可是——“白起出徵,寸草不生。”

長平之戰是白起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在此戰之前,白起已經爲秦國攻下70多座城池,並且從無敗績,當之無愧的“戰神”。

不過,長平之戰也成爲白起人生的分水嶺。原本白起是想一鼓作氣打到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秦昭襄王卻讓白起班師回朝,這讓白起非常不滿。

當時白起手握五十萬的軍隊,可以說當時秦國的軍事力量一大半都在他手上,他完全可以不聽秦昭襄王的命令,甚至完全可以起兵造反,取代秦王,但是他始終把自己當做臣子,沒有做這造反之事。

其實,讓白起回朝這件事主要是宰相范雎挑撥的,而范雎這人耳根子軟,心胸狹隘。

謀士蘇代和趙王關係不錯,於是蘇代給范雎玩了一手反間計,沒想到范雎如此容易就信了,馬上就向秦王進言讓白起回來,生怕白起攻打下邯鄲之後會騎到自己頭上,最終秦王答應了只讓趙國割讓城池。

其實,這個時候秦王讓白起回來,不光是因爲范雎的挑撥,他也是有着自己的考慮,畢竟如果真讓白起打到邯鄲把趙國滅了,其他五個國家絕對會有危機感,如果此時他們聯合在一塊,這對秦國來說絕對是一場大災難。

但是白起沒考慮到這點,加上他性子又直,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仗着自己功勳大,於是一根筋沒搭對,回到家之後就在家裝病,也不上朝了,直接擺爛。後來,趙王反悔,答應割讓的城池不準備交付了,秦昭襄王非常的生氣,集中兵力準備攻打邯鄲。

秦昭襄王首先派人去請白起,但是白起氣還沒消,說疾病纏身,不能出征。並且說道此時的邯鄲,已經不是那麼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於是派五大夫王陵作爲主帥,這傢伙論行軍打仗就是個棒槌,他怎麼可能打贏。並且當時秦國攻打邯鄲時,不光是面對趙國的軍隊,趙國還請了齊國、魏國、楚國前來助陣,最終結果自然是秦軍大敗。

而白起呢,也不知道該說他情商低還是仗着功勳肆無忌憚,秦國吃了敗仗,他居然對着別人說自己早就說了,邯鄲城不是那麼容易攻下的,秦王還不聽,現在這結果都是能預料到的。

這話傳到秦昭襄王耳朵裡了,非常生氣,秦昭襄王直接將白起一擼到底,把他貶爲大頭兵,趕出咸陽城,但是還沒想殺他。

後來范雎這傢伙再一次在秦王面前挑撥,說白起懷恨在心,如果再投靠了別國,這對秦國是巨大的威脅,於是秦王立馬下令讓白起自盡,一代戰神就這麼隕落了。

白起的死關鍵還在於他不會做人,他得罪了范雎這種小人,肯定經常被穿小鞋;再加上他仗着功勞,不把親王放在眼裡,肯定最後就只能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二、“兵仙”韓信

說起韓信,肯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韓信自幼與母親相依爲命,母親去世後,他的日子更加窮困潦倒,飯都吃不上。

那時候,當地的亭長是韓信的好友,韓信就經常去人家家裡蹭飯,一次兩次還行,可是韓信是天天去,看來臉皮厚也是這些人成功的必備素質。

日子一長,亭長的媳婦不願意了,她就把吃飯的時間提前,等到韓信再去,他們已經吃完了,韓信也明白了人家不歡迎她,就再也沒去過。

沒地吃飯,韓信就去釣魚,可是他的釣魚水平真是太差了。一條魚也釣不到,經常捱餓。

有個在河邊洗衣服的大娘看他可憐,就經常給他帶飯,這就是著名的“漂母乞食”的故事。後來韓信功成名就,還把這位老婦人接到家裡照顧,從這可以看出韓信還是很知恩圖報的。

後人對於韓信早年的故事,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胯下之辱”了。當時一個流氓看着韓信總是揹着把劍,就去挑釁,讓韓信要麼一劍刺死他,要麼從他胯下鑽過去。

最終韓信承受了屈辱,從流氓胯下鑽過去了,後來當了大官再遇到這流氓,韓信也沒有報復。這個故事也說明韓信善於隱忍,包容他人。

韓信早年確實不順,包括剛剛參軍時,他先投奔的項梁、項羽叔侄,但是他們不聽韓信的意見,韓信毫無用武之地,於是轉投劉邦。

韓信剛剛投奔劉邦時,劉邦也沒把他當回事,於是連夜就走了,要不是蕭何慧眼識人、月下連夜追韓信,劉邦可就要損失一員大將。

韓信再次回到劉邦陣營,人生就像開掛一樣,直接逆襲。韓信一生經歷過大小戰役無數,在井陘之戰中,韓信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另外調取輕騎趁間隙奪取趙軍軍營,最終以3萬兵馬打敗趙軍30萬人馬,一戰封神。

公元前203年,韓信與楚軍在濰水戰鬥,韓信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以沙袋阻塞濰水上游,然後假裝敗退,引誘楚軍追擊,當楚軍渡河時,韓信命人決堤放水,大破楚軍,斬殺項羽的大將龍且,削弱項羽的勢力。

後來在垓下之戰,韓信通過“四面楚歌”,動搖了楚軍軍心,讓項羽大敗,自刎於烏江。

劉邦最終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最大的功臣就是韓信,其實以韓信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項羽也曾經派人去勸說韓信獨立,但韓信念及劉邦知遇之恩拒絕了。

韓信立下赫赫戰功之後,先後被封爲齊王、楚王,並被劉邦許諾“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得不死、見軍不死、見光不死、見鐵不死。

雖然韓信忠於劉邦,但劉邦這人心胸狹小。韓信平時對劉邦也多次有頂撞,這讓劉邦心生不滿。劉邦就找了個機會奪了他的兵權,讓韓信變成光桿司令。

後來,有人造謠韓信要謀反,劉邦藉機把韓信貶爲淮陰侯,還沒想着殺韓信。但是劉邦的老婆呂雉,這可是個狠人,準備着手藉着這個機會殺掉韓信。

呂雉讓蕭何將韓信騙進宮裡,鑑於劉邦對韓信“五不死”的承諾,她沒有直接殺掉韓信。而是讓手下把韓信裝進麻袋裡,讓一羣人用竹籤將韓信刺死,死的極其悽慘。韓信之死讓人非常的惋惜。

韓信如果去做皇帝,未必不如劉邦這個混混出身的人。但是韓信就是死在“義”這個字上面了。對劉邦的知遇之恩他要講義氣,對蕭何這樣的老朋友他也要講義氣。

當時蕭何讓他去宮裡,以他的聰慧,不可能猜不到結局,最終還是去了,可能就是不想連累朋友吧。

三、唐朝老將郭子儀

郭子儀出身於士大夫家庭,奈何家道中落,在武則天時期奪得“武舉”考試的第一名,也就是武狀元,從而進入軍隊。他剛進入軍隊也是從基層小卒子開始幹,雖然說是武狀元,但是並沒有多少優待。

當時唐朝是我國文風最鼎盛的朝代,文人墨客就是那時候的大明星,武將的話確實地位略遜一籌。

郭子儀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終於當上了九原太守,但是卻被上司嫉妒,一直沒被重用。不過這對郭子儀來說,也不是啥壞事,經過那幾年的閒置,讓他對官場也看開了許多,養成了寵辱不驚的性格。

唐玄宗時期,雖然文化、經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鼎盛,但後期他獨寵楊貴妃,放任朝政, 讓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權利越來越大,而這二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很快“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自稱“大燕皇帝”,史思明也加入進來當了二把手。沒多久叛軍就攻入長安,唐玄宗被迫殺死了楊國忠和楊貴妃。756年,太子李亨繼位,後世稱爲“唐肅宗”,他選人的本事可比他爹好多了。

唐肅宗任命李光弼爲河南節度使,率領河西、河東、隴右的軍隊進駐洛陽。後來他又任命58歲的郭子儀爲河北節度使你,讓郭子儀率領河北、淮南的軍隊進駐鄴城。看到他選擇的兩員大將,不得不給他拍手叫好。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八年裡面,郭子儀可謂是軍功第一人,這也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功勞。郭子儀挽救了唐朝的江山,連皇帝都誇他再造了唐朝的江山。

當時“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危機四伏。郭子儀帶領着他的郭家軍,誰不服就打誰,平定了內亂,繼續維持着唐朝的統治。

其次郭子儀還擋住了吐蕃、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的入侵,他帶兵加強了邊疆額防禦,並擊退外族的入侵,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郭子儀的顯赫功績,皇帝基本上把能給他的獎勵都給了,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郭子儀在平時沒有一點架子,並且很聽皇帝的話,皇帝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給他什麼封賞就要什麼,也從來沒有啥意見。

爲了讓皇帝放心,郭子儀自動解除兵權告老還鄉,因此皇帝對他十分信任,最終結局圓滿,這就是會做人的好處。

四、結語

三位“功高震主的”大將,結局卻完全不同。歸根結底還是“做人”上面的差異,在皇帝面前鋒芒太露,自然會受到猜忌,如果受到猜忌還不知道藏鋒的話,自然沒有好下場,而像郭子儀一樣,善於“藏”,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