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這個伶仃洋上的科技奇蹟開通

六年前的今天

一個集橋樑、隧道和人工島

於一體的超級工程正式開通

它跨越伶仃洋

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被譽爲“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

港珠澳大橋

如今車來車往、節奏繁忙

這一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國之重器”

日益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紐帶”

人旺車暢的大灣區“紐帶”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2023年,隨着“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1

便捷交通,區域融合發展迸發新活力

車暢人旺的港珠澳大橋,加速了人員往來,也讓區域間要素流動更加便捷。

旅遊度假、休閒購物、探親訪友……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的交通優勢,疊加一系列出入境便利政策落地,讓珠三角城市羣聯繫更加緊密,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逐步從願景化作現實。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自大橋開通以來,截至今年10月22日,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旅客數量已超過6230萬人次。海關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22日上午,經大橋口岸通關車輛已達1275.56萬輛次,截至今年9月底,經大橋口岸進出口貨物總值累計達9427億元。

2

科技賦能,服務港珠澳地區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港珠澳大橋海關不斷升級智能化監管設備,通過H986等非入侵式查驗設備,推動貨物查驗提質增效,讓“經貿新通道”物暢其流,一條覆蓋全國、服務全球的經貿新通道加速崛起。

同時,港珠澳大橋海關一直在推進的“智慧旅檢”建設。海關與口岸安檢創新採用“一機兩屏,一次過檢”模式,海關監管前置,旅客行李物品只需“一次過檢”,海關與口岸安檢兩道關卡“合二爲一”,將旅客出境查驗時間大幅縮短。

此外,在進境大廳海關監管區域,科技元素無處不在,智能CT機、高低溫探測儀、微小氣候監測儀……信息化設備讓海關監管更加“耳聰目明”,讓旅客真正實現無感通關。

六年來,港珠澳大橋海關堅持科技賦能,全力推動海關從“傳統型”監管向“智慧型”監管轉變,加快構建海關智慧監管體系,實現通關效能和通關質量“雙提升”,更好服務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建設和外貿高質量發展。

港珠澳大橋用了多少“硬科技”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創造了沉管隧道“最長、最大跨徑、最大埋深、最大體量”的世界紀錄,涵蓋了當今世界島隧橋多項尖端科技,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這背後有着什麼樣的科技支撐呢?

1

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天上有飛機,海上有輪船,夾在中間的港珠澳大橋如何纔不會影響鄰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線的飛行安全,又能滿足伶仃洋航道30萬噸輪船通航的需要呢?

港珠澳大橋設計團隊提出了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方案:建造東西兩個人工島,修建一段海底隧道,將隧道與大橋連接起來。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單節重約8萬噸,且沉到海底40多米。

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樣才能沉降到海底實現對接?這就需要浮運安裝。所謂浮運安裝,即是用拖船將沉管拖運到橋位附近,再用絞錨方式進行橫、縱移沉管至安裝位置並進行沉放安裝。爲保證浮運安裝成功完成,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採用物理模型試驗和數值模擬方法對隧道沉管管段浮運、繫泊與沉放等水上施工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並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此外,在大橋主體安裝中,團隊創新性地提出GMA施工方案,將施工效率提高10倍,半年內完成工程,還建成了國內外首個能夠滿足力學相似的橋樑截斷足尺模型。

2

打破國內大橋“百年慣例”

除了是世界最長的大橋,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打破了國內大橋的“百年慣例”。

港珠澳大橋設計團隊針對特定的海泥環境,先後從塗層的抗滲透性、耐陰極剝離性等着手研製新型塗料,解決塗層的耐久性問題,並研製出新一代高性能環氧塗層鋼筋,保障了港珠澳大橋120年耐久性設計要求。

複雜的海牀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度距離,對橋樑鋼是一個巨大考驗。支撐起這座特大型橋樑的高性能綠色橋樑鋼,是基於新一代控軋控冷工藝進行生產製造。該工藝使鋼材組織細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減少25%以上,有效滿足了橋樑鋼高強度和高韌性的需求。通過優化的“成分設計+控制軋製+軋後超快冷卻”組合拳,滿足了橋樑的抗震和抗應變設計。

3

“搭積木”拼裝出的大橋

港珠澳大橋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出來。先在工廠裡把橋墩、橋面、鋼箱梁、鋼管樁等生產出來,等到伶仃洋風平浪靜時再組裝起來,首次實現“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

伶仃洋上多臺風,爲了趕在臺風來臨前完成施工,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在國內首次採用多工法、不對稱、多塔斜拉橋的施工控制技術,完成世界首次3100噸巨型鋼索塔整體施工。

此外,高韌薄層瀝青罩面技術、水下結構止水、交通工程系統集成等技術應用,使得港珠澳大橋成爲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是伶仃洋上的一道風景線,也是一張中國橋樑的亮麗名片。如今,大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已轉化爲多項行業標準和規範,在推動我國交通運輸整體技術進步的同時,也爲世界跨海橋隧建造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資料參考:科技日報、新華社、半月談、南方+、廣州日報、廣東交通

圖片來源同上,非商業用途,若構成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