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2大文化難題,沉寂百年後被郭沫若輕鬆破解,常人望而卻步

郭沫若,我國偉大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是我國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文化學者。

他不僅參加過北伐、南昌起義,更在學術方面有着極高的造詣。

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中國史稿》《甲骨文合集》等,在中國文化研究史上乃至全世界甲骨文研究領域,都享有一席之地。

郭沫若,189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早年曾留學日本,和魯迅先生一樣最後棄醫從文。

留學日本期間,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是我國古文字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是現在提起郭沫若,很多人都表示不喜歡。

無論是郭沫若在上世紀文化圈特立獨行的性格,沒有收穫好人緣;還是因爲他曾提出發掘秦始皇陵而爲自身帶來的文化抨擊,在如今很多人眼中都對他嗤之以鼻。

但是他爲中國文化做出的貢獻確實功不可沒。尤其是他的才華更是無人能及,有3件事,足以證明一切!

破解“䖝二”之謎

清朝光緒年間,有一位名叫劉廷桂的才子,在一次科考落榜後,鬱郁不得志地和朋友們來到泰山遊玩。當衆人登頂之後,極目遠眺,泰然風光無極。

劉廷桂也是感慨萬千,走到泰山萬仙樓旁邊的摩崖石刻旁,寫下了“䖝二”兩個大字。這一塊題字的石碑給後人留下了不解之謎,之後的上百年間,都沒人能破解開來。

直到民國時期,郭沫若攜友登泰山,到得劉廷桂的那個石刻旁,衆人觀此石刻皆不得其解、不明其意。這時候有人想考驗一下郭沫若的才華,就故意向郭沫若請教。

郭沫若觀此石刻,略微沉吟,便運指爲筆,在兩字四周各加一邊。“䖝二”立刻變成了“風月”,衆人再思,恍然大悟,盡服之。

原來,“䖝二”二字乃寄寓“風月無邊”之意。

當年劉廷桂在遊覽泰山時,因陶醉於泰山的秀麗風光,不禁提筆在牆壁題下“䖝二”兩字。

古時候繁體字的“風”字,去掉外面的邊兒,就剩個“蟲”字;“月”字去掉四周的邊兒就剩下個“二”字。

破解超難“對聯”

據說,在長城山海關孟姜女前殿兩邊柱子上,有一副對聯非常難解。

其上聯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當時很多遊客甚至學者在看到這副對聯後都十分不解,有人嘗試拆解,最後都搖頭而去。

話說,有一次,郭沫若先生與夫人一起來到山海關遊玩。郭沫若看到這副對聯後非常感興趣,不免多看了一眼。

當時一位負責接待他們的當地文化官員就對郭沫若說:“怎麼,郭老您也對這副對聯感興趣嗎?其實它已經寫在這裡有三四百年了,但因爲結構奇特一直沒有人能夠正確讀出它來,您要不要試一下?”

郭沫若定定地看着這副對聯,一炷香的時間之後,微微一笑說:“這副對聯其實不難,關鍵是要正確地把它斷句,理解每個字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讀音,就能正確把它讀出來。

接着,他準確地爲大家解讀開來:海水朝(hǎi shuǐ cháo ),朝朝朝(zhāo zhāo cháo),朝朝朝落(zhāo cháo zhāo luò);浮雲長(fú yún zhǎng),長長長(cháng cháng zhǎng),長長長消(cháng zhǎng chángxiāo)。”

原來,“朝”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讀zhāo,是早晨、日、天的釋義;也可以讀成chāo,和“潮”字是同音通假字。

“長”,可以讀成zhǎng,是生長、產生的意思,也可以讀成cháng,與“常”是異形同音通假字。

當時那位文化官員聽完郭沫若的讀法之後不禁拍手叫絕,其他隨行人員也紛紛鼓掌稱讚。

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奇聯,在沉寂幾百年後,終於被郭沫若解讀開來。

不難想象,郭沫若當時解開這道文化難題,是何等榮耀?一炷香的功夫就可輕鬆道破,這份才情放眼中國,又有幾人能與之媲美?

讀者們,關於“郭沫若的才華”,大家有怎樣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