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十三治琴 試就對了

李十三自行研發生產國樂器,經驗豐富。(郭吉銓攝)

以臺灣八角型眠牀爲圖案,李十三自己雕刻胡琴琴面所需要的裝飾。(趙靜瑜攝)

「說我是制琴師,不如說我是治琴師。」隱居宜蘭鄉間,52年次的李十三,非科班出身,卻無師自通製作國樂器,而且充滿實驗精神,目前他分別完成高胡、二胡、中胡與低八度二胡4種樂器,音色、音量以及穿透力均獲行家肯定,被譽爲胡琴達人。

李十三本名李春正,唸的是電機,畢業之後從事國樂器進口及銷售,但臺灣自民國78年開始施行野生動植物保育法,從中國大陸進口製作的二胡琴皮必須有非保育類動物證明。

「當時對岸拒絕開立證明,理由是:臺灣不是個國家,但如果沒有證明,這些二胡無法銷往日本。」

外銷受阻,加上品質無法提升,逼得李十三隻好自行研發製作,從此走上這條不歸路。

做一把琴 花6個月

李十三說,他製作二胡「沒有師承,只有啓蒙」,喜歡動手研發作實驗,再加上自己的理工背景,他硬是從小提琴的發聲原理髮展出一套製作胡琴的技術,現在李十三一年約製作200把琴,大多是出口日本,慢工出細活,「別人做一把琴要一週,我要花6個月。」

李十三的胡琴工廠位於宜蘭礁溪鄉間,隱身田間,制琴時通常都開着音樂,但他更喜歡聽雨打在屋檐瓦片上的聲音,「非常規律,可以讓人心靜,下雨的時候最適合做琴。」

李十三說,他最好的琴都在雨天製作,「一碰上大太陽,我就做壞了兩把琴。」李十三說,並不是可惜皮跟木料有多貴,而是皮經過多次處理,先曬,再泡,延展皮本身的彈性,「可惜了原本是張可以發出好聲音的好皮。」

堅持特色 代表臺灣

一直做琴,難道不會無聊?「遇到瓶頸,就換個東西做!」原來制琴之外,李十三也自制生啤酒、高粱、醬油與豆腐乳。李十三說,好玩得很,現在高粱、醬油跟生啤酒都成功了,尤其是生啤酒,「只要找到好的啤酒花,麥芽,好的水質,再加一點冰糖下去發酵,就很好喝。」李十三的豆腐乳因爲已經在朋友鄉里間傳開,今年還決定要量產。李十三笑說,「鄉下就是這樣,做來跟別人換吃的。」

李十三說,不管是演奏音樂還是做樂器都一樣,終究要拿出有自己特色的東西出來,「我希望我做的樂器拿出來是代表臺灣,這是尊嚴的問題。」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