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需求上升 2016年太陽能動能重啓!

太陽發電不僅具有高度減碳經濟效應概念產業前景發展也絕對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想像,就是:太陽光照地球表面一小時能量,若能全數轉換成電力,將可提供人類使用一年。

文.孫慶龍

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在最後一七四個國家同意簽署下,達成2008年至2012年期間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比1990年減少五%的共識,以改善全球溫室效應惡化趨勢,然而,由於美國基於經濟考量未同意簽署,以及中國大陸未在行列中,加上當時綠色能源技術發展還不成熟,因此自協定生效以來,成果不彰到幾乎形同虛設的地步

由於極端氣候越加頻繁,加上綠色能源發展技術已漸成熟,今年巴黎氣候高峰會高達190多國參與,預估其結果不僅將可成功取代京都協定書的內容,更在美國與中國願意帶動示範下,相信將會看到具體且顯著的成果。目前這兩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先後宣佈未來減碳政策目標,美國設定2025年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少26~28%,中國則訂在2030年,預計將比2005年碳排放量減少60~65%。

具高度減碳經濟效應概念

此外,所有成員國也可望達成一個遠程的共識,就是2050年時人類不再排放二氧化碳的終極目標,以控制地球氣溫上升的幅度,不超過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前的攝氏二度

至於臺灣,根據今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雖然設定2030年碳排放量要比目前大減50%,但若同樣以2005年爲基準點,則是隻有下降20%,低於美國與中國。

然而,不管各國的減碳目標爲何,發展綠色能源絕對是最具經濟效應的減碳手段以鴻海(2317)今年十月宣佈將在河南鄭州興建一座400MW太陽能發電廠爲例,完工後不僅可提供生產iPhone所有電力,一年更可減少2.5萬公噸CO2排放。換言之,如果透過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來「中和」中國每年約110億公噸的碳排放量,只需蓋4.4萬個便可達成,相較之下,若採取興建大安森林公園的方式來吸納CO2,至少要蓋2830萬座才能創造相同的成果。兩者懸殊的減碳效應,正可說明未來綠色能源的發展,對於各國政府達成減碳的目標,將產生極大助益

太陽能發電不僅具有高度減碳經濟效應的概念之外,產業的前景發展,也絕對是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想像,就是:太陽光照地球表面一小時的能量,若能全數轉換成電力,將可提供全人類使用一年。 當然,太陽光照地球表面全數轉換成電力,是一個不可能的假設,但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太陽能發電不僅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更具有大幅降低石化燃料發電或核能發電的環保效應。

估二十年後將成最主要電力來源

如此龐大的能源想像,不僅支持太陽能產業未來市場大幅成長需求,更讓美國傳奇創業家,同時也是Tesla創辦人Elon Musk繼今年年初發表「未來世界,人類開車將視爲違法行爲」之後,四月底再度預言:「太陽能在二十年後,將成爲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佔整體市場的比重將可達到30~40%。」Elon Musk對太陽能產業的樂觀預估,同樣也獲得國際能源署(IEA)的支持,IEA預估太陽能將在2050年躍居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較目前不到1%的市場佔比,呈現出跳躍式的成長。

至於對臺灣太陽能產業的看法,筆者在2011年獨家專訪中美晶(5483)總經理徐秀蘭,與綠能(3519)總經理林和龍之後,發覺當時全球太陽能板的「供給」大於「需求」非常嚴重,2013年供給已達到60GW,但需求仍只有40GW,在供給大於需求將近20GW下,廠商的殺價競爭與產業淘汰競賽勢必會不斷上演。

不過,近期在重新追蹤太陽能產業時,看到了今明兩年的市場需求預估,分別來到53GW與58GW,換言之,若沒有太大的意外,2016年將會是太陽能產業供需重新恢復的一年,至於受惠程度的高低,上游廠商將會高於下游廠商。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98期www.moneyweekly.com.tw,行動版APP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