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2017上半年 臺股拚萬點

全球「棄債轉股熱潮方興未艾,國際被動式基金競逐更高的報酬,美股不斷創高,資金持續搶進指數成分股推升指數,從GDP榮枯推估,臺股明年上半年很有機會上攻萬點。

文/高志

即使美國已終止撒錢的貨幣政策,轉向擴大支出的財政政策,即將進入升息循環,但歐洲日本央行並未因此改變維持量化寬鬆(QE)政策的意志,本月歐洲央行宣佈延長量化寬鬆至2017年底,並從2017年四月開始將把每月購債規模從800億歐元降至600億歐元。

自從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實施量化寬鬆以來,美國聯準會(Fed)資產負債表已較量化寬鬆前擴大了五倍,根據最新歐洲央行的購債計劃,歐洲將在2017年超越美國,成爲資產負債表規模最大的央行。日本自安倍經濟學開始,央行資產負債表也快速擴張,近期增長速度已開始追上歐洲央行。

資金水龍頭未關 熱錢派對續攤

歐洲及日本央行持續對市場注資的政策,將讓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派對得以續攤。由於美國進入升息循環後,美國公債利率順勢被推升,價格則隨之下跌。

自2016年六月以來,外國人持有美債的金額就開始逐步下滑,根據美國財政部十一月發佈的國債資料顯示,美國公債最大債權國中國,九月減持美債281億美元,連續四個月減持美債,累計今年減持金額達890億美元。

第二大債權國日本則減持美債76億美元,已是連續兩個月減少。沙烏地阿拉伯則是連續八個月減持美債,九月減少36億美元。

「棄債轉股」熱浪來襲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因政策主張調降企業稅及個人稅,並推出四兆美元的財政計劃,未來勢必要舉債來籌措資金,在預期心理驅使下,美國公債殖利率在選後開始快速飆升、價格則崩跌。預期此趨勢將加快外國減持美債的速度,從債市撤出的資金規模將不斷攀升。

在此同時,債市流出的資金大舉流向經濟前景展望樂觀的美股,截至十二月七日,全球資金已連續五週淨流入美股。

此波熱錢「棄債轉股」的熱潮,就連管理資產規模高達8620億美元,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基金,也計劃增持股票投資的比例,由目前的60%提高至75%,換算可加碼股市金額高達1300億美元。

一旦其他主權基金、退休基金及壽險等大部位法人,也開始跟進調整投資組合的股債配置,將爲全球股市帶來更多的資金動能

被動式管理成新寵 股市飆不停

由於挪威主權基金屬於被動式的基金,相信市場天生就有效率,主要操作策略仰賴追蹤指數,被動投資的買進標的以富時全球股價指數成分股爲主,與目前股市資金流向不謀而合。

英國金融時報十一月時報導,因避險基金收費高昂(英國資訊公司Preqin表示,避險基金收取資產規模的1.5%作爲管理費,並對獲利抽成18.9%)、績效表現差,導致投資人不斷出走,轉向費用較低廉的ETF(平均收費爲0.35%,並可享受稅務優惠),ETF資產規模已飆至3.2兆美元以上,超過避險基金的2.97兆美元。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在十二月所發表的報告指出,市場資金正在從「主動式管理」的資產管理公司轉向「被動式管理」的公司,基於投資建議的服務費用增加及退休賬戶中的資金增長,資金流向採取被動式管理的資產管理公司趨勢已逐漸擴大,指數型基金(ETF)已開始滲透至固定收益資產及新興市場股票等資產類別,而將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到「負面」。

無獨有偶,股神巴菲特十二月在接受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專訪時也指出,雖然他並不懂ETF,但假以時日,被動型投資的績效將擊敗主動型投資,有別於基金經理人能夠從主動型投資賺錢,一般投資人則較能透過被動型投資獲利。

由此可知,被動式管理在股票投資中已漸成爲主流策略,將爲未來的股市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在資金持續集中涌進指數成分股下,大者恆大的趨勢將更爲明顯,也會形成指數強勁的推升力量,也正是近期美股能夠不斷改寫歷史新高的主因

獲利動能負轉正 多頭行情添柴火

根據Bloomberg預估,美股S&P500企業第三季獲利年增率由負轉正至2.8%,之後將逐季走高,2017年全年獲利將增至12.2%,大幅優於2016年的0.16%。IMF、標準普爾惠譽信評則預估,美國2017年GDP將有2.2%以上的水準,優於2016年不到2%的增速。

臺股上市櫃公司第三季獲利年增率,同樣跟上美股負轉正的腳步(升至9.95%),終結連四季衰退,第四季步入傳統旺季,年增率可望進一步提高。各研調機構普遍預期,2017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將同樣有10%左右的增長力道,順利擺脫前兩年衰退的困境。

國內外機構對臺灣2017年的GDP預估,多落在1.5%~2%之間,同樣優於2016年力拚保一的情況。

隨着美國及臺灣的企業獲利及經濟增長動能回升,可望成爲推升美股及臺股向上的重要基本面利多。

因此,內外資券商對2017年的臺股展望,均認爲指數能夠再創高,甚至有近半數看好臺股再攻萬點!(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51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