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規模短暫回調將重回增長
由於季節性的理財回表因素不再擾動,疊加存款利率仍有望下調,且手工補息繼續發酵,理財仍是下階段存款的良好替代,多重因素將助推理財規模重回增長態勢。後續隨着中小銀行加速理財壓降,理財規模有望進一步向理財子公司集中,利好持牌機構資管收入的提升。
據報道,近期山東、重慶、湖南等省份多個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收到監管下發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由此可見,新一輪理財整改大幕徐徐拉開。
2024年以來,理財規模上漲較快,尤其是手工補息助推5月理財規模繼續攀升。4月全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要求4月內整改完成。而短期內非銀機構和部分對收益有要求的企業存款無法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理財和債市成爲不二選擇。
4月社融數據顯示,一方面,非金融企業存款單月負增長1.87萬億元,同比歷年4月均大幅下降,是典型的非季節性因素,預計主要是手工補息整改因素所致。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同比負增長1.85萬億元,同比歷年4月也呈現多降,預計是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調引發存款搬家。
截至5月末,銀行理財存續產品規模約爲28.98萬億元,較2023年年末繼續上漲2.18萬億元,自2022年年末理財贖回潮低點以來持續上漲,已與2021年年末和2022年年中的峰值接近,逼近30萬億元。手工補息整改促使企業存款脫媒,並助推全市場理財規模繼續攀升。
非理財子規模壓降不及預期
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自資管新規後不斷壓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較2022年年末壓降7400億元,而2023年年末較2023年6月壓降3400億元,在全市場理財規模擴張的行情下,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下降速度有所放緩,預計部分地區無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規模壓降不及預期。
截至2023年年末,內資理財子公司總資產普遍較2022年實現增長,從披露數據的機構來看,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增速較快,普遍實現10%以上的資產增速,城商行有所分化,蘇銀理財、北銀理財、青銀理財實現15%以上資產增速,蘇銀理財達到全市場最高的22.8%。
自2022年年末理財贖回潮以來,理財子公司紛紛出臺減費讓利政策,理財子公司經營業績普遍出現“量增價跌”,在總資產規模擴張的基礎上,2023年利潤普遍出現負增長。在披露淨利潤數據的21家內資理財子公司中,實現利潤正增長的僅有6家。
理財子公司對母行利潤貢獻度普遍在5%以內,超過 5%的僅有青銀理財(8.42%)和杭銀理財(6.14%),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利潤貢獻度普遍在1%以內。理財子公司經營量增價跌,對母行利潤貢獻度有待提升,加速非理財子公司整改有助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爲4.33萬億元,佔總理財規模的19%,較2022年年末已壓縮1.08萬億元。進一步觀察5月底數據,根據普益標準的統計,截至2024年5月末,全市場理財規模爲28.98萬億元,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爲25.27萬億元,則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爲3.71萬億元,粗測非理財子公司理財規模較年初繼續壓降6200億元。本次監管指導若較快落地執行,則非理財子機構理財規模在下半年將開啓加速壓降,預計2024年年末非理財子理財規模或將壓降至3萬億元左右。
短期來看,6月受理財回表的影響,理財規模或有波動。當前銀行存款端有壓力但可控,回表對債市衝擊或有限。銀行季末一般面臨存款考覈,理財一般會出現季末回表現象。
當前存款壓力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在當前週期,存款利率多次下調疊加4月手工補息整改,存款有搬家現象;二是銀行當前主動負債成本和定期存款成本存在一定的互補關係,銀行可以依靠低成本主動負債來支撐負債規模,但存款背後是客羣基礎,存款市場佔有率仍然是很多銀行調降存款利率之前需要考慮的底線指標。
不過,當前銀行也面臨資產荒問題,且金融增加值調整考覈指標,因此銀行整體負債端預計有壓力但壓力可控。綜合來看,6月末銀行存款或仍有一定的壓力,預計6月最後一週的理財回表力度或邊際有所加大,但回表規模整體可控,對債市衝擊或有限。
理財規模雖有波動但整體可控
展望下半年,由於季節性的理財回表因素不再擾動,疊加存款利率仍有望下調,且手工補息繼續發酵,理財仍是下階段存款的良好替代。手工補息整改後,短期非銀機構存款和部分要求收益的企業存款無法找到合適替代品,將繼續向理財和債市轉移。此外,短期內地產等政策新增的概率不高,更多是現有政策的細化落地,下半年降息預期仍在,同時銀行息差承壓,存款利率下半年也有望同步下調,居民存款也需要穩健的替代品。
2024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調整優化金融業覈算方法,對金融業增加值的季度覈算方式進行了優化調整,主要調整貨幣金融服務的核算方法,優化後的核算方式主要參考銀行利潤指標,包括利息淨收入增速、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速等進行推算。而當前銀行手續費受代銷業務降費的影響,增長乏力,資管(理財)收入作爲手續費中的重要構成,母行將對理財子公司的收入貢獻提出更高要求。
從銀行非息收入整體來看,自營盤獲利下車爲時尚早,資管盤也被迫增加交易,希望增厚收益。由於母行手續費增長壓力大,且金融業增加值覈算新增參考手續費,資管收入作爲手續費重要構成將承擔更多貢獻指標,理財子公司有望衝量,可彌補非理財子機構的壓降規模。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考察,預計理財資金將繼續加大債券配置。當前信貸需求仍偏弱表明社會風險偏好仍在低位,短期內債市“資產荒”格局較難輕易扭轉,債券利率仍有可能下行,債券仍有配置價值。
在手工補息的影響下,理財底層配置的存款出現資產空缺。隨着季節性回表因素影響的消失,且手工補息等因素的影響預計將繼續發酵,理財底層配置的存款也受到影響,從而轉向債市替代。
從具體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年末,理財規模爲26.8萬億元,其中,26.7%投向存款和現金,即7.2萬億元。假設其中受手工補息整改影響的比例在20%-40%之間,則受影響的存款規模在1.4萬億-2.9萬億元之間,爲彌補該資產空缺,理財或將繼續加大對短債等債券的配置。
此次整改對無理財子牌照的上市銀行營收大盤影響較小。通過無理財牌照的上市銀行數據觀察,理財手續費佔比營收多數在3%以內,即使該部分銀行涉及加速整改,對營收大盤的影響也較小。
實際上,此次多個省份的壓降通知也符合監管對理財業務的一貫態度,即資管新規精神的延續(資管新規十三條規定: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後續隨着中小銀行加速理財壓降,理財規模有望進一步向理財子公司集中,利好持牌機構資管收入的提升。
從行業整體格局來看,隨着理財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新一批理財子牌照或在路上,存續理財規模較大的銀行更佔優勢。一方面,小銀行理財壓降的節奏加快,另一方面或許意味着監管同步將加快新理財子牌照的審批。
截至2023年年末,A股上市銀行中未獲得理財子牌照的銀行有19家,資產規模大於5000億元的有8家,分別是滬農商行、成都銀行、蘇州銀行、貴陽銀行、齊魯銀行、重慶銀行、長沙銀行、蘭州銀行,除滬農商行以外,理財規模均在千億元級別以下;其中,滬農商行理財規模爲1819億元,穩居農商行體系第一位,也高於部分城商行規模。
本文源自:證券市場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