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半輩子的經驗,正以大模型的方式代代相傳
作者 | 白楊
編輯 | 以安
熟悉製造業的人大多知道,在離散製造業,無論是從產品形態、產品種類還是加工過程來看,都更加複雜和多變。
相對於連續製造,離散製造的產品往往由多個零件經過一系列並不連續的工序加工,最終裝配而成,具備生產週期較長、產品結構複雜、工藝路線和設備配置靈活、零部件種類繁多等特徵。
這些特徵決定了,對離散製造企業而言,更爲關鍵的是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是生產運行過程管理。
而在過去多年,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多個環節,各類工業軟件承擔着對資源進行統籌管理和調配的作用,成了推動離散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工具。
如今,隨着大模型持續升溫,並加速落地各行各業,離散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面臨着新的課題:比如究竟該如何用大模型、用好大模型,以及如何進一步通過AI能力來持續降本增效。
武漢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益模科技)的實踐是一個典型的樣本。這家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工業軟件及柔性自動化智能製造技術提供商,專注於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18年。
在以前的傳統模式下,其解決方案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存在着諸多痛點:
比如因爲客戶的生產流程長、工藝複雜、環節多,所以爲了滿足客戶複雜多樣的應用場景需求,工業軟件的系統功能繁多、操作複雜,這樣雖然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但也導致了高昂的學習成本;或者是系統的規則較爲隱蔽,客戶一般難以深入理解系統的運行邏輯;不同的客戶存在着差異化的需求,而產品難以採用統一的交互頁面,無法滿足不同的需求等等。
不過,這些傳統模式下的應用難點在百度文心大模型出現後,都能輕鬆解決。對於這一點,益模科技深有感觸。通過與百度文心大模型連接,在AI的深度融合下,益模產品客戶應用門檻大大降低,服務效率大幅提升。
“簡單的操作可以直接通過AI提問的方式執行,複雜一點的操作,我們通過提出要求,藉助AI引導的模式,也可以實現整個操作。”在“文心中國行”武漢場活動現場,益模科技副總經理胡建平如此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大模型進一步大幅降低產業中使用AI技術的門檻和成本,益模科技通過大模型改造工業軟件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在這背後,是隨着數實融合加速步入深水區,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凸顯出來,大模型成了這個時代推動傳統制造業從“製造”到“智造”轉向的關鍵推手,一直走在大模型最前沿的百度,已經率先走在了產業探索與實踐的前列。
從工匠智慧到智能製造升級,
文心大模型加快產業落地
今年上半年,隨着大模型越來越熱,這一領域中的玩家,也加快了大模型的產業落地進程。
其中,百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它是率先推出大模型產品的廠商之一,也是最先探索將產品落地的AI企業之一。
9月1日,文心中國行走進武漢,在這裡可以看到,大模型時代下,企業如何更高效地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
真正值得關注及討論的,是那些已經被大模型改造過的產業實踐案例,它是一個我們觀察這個時代大模型如何改造製造業的最佳切口。
先來看第一個案例。
如我們上文中提到,益模科技在接入文心大模型後,在終端的客戶操作層面,實現了通過“AI提問”或“AI引導”就能走完流程的效果。
在這背後,實則益模科技推出了系統智能助手“益模AI助手”——基於文心大模型強大的理解能力和響應速度,目前這一AI助手能夠在1秒內響應客戶關於製造行業的各類知識提問。
益模科技基於此提出了“AI老師傅”的概念。“我們所有的工作,不管是新人還是新廠,就像有一個老師傅時時刻刻提醒你,這個地方我應該做成什麼樣,這個地方原來出過什麼樣的問題。”胡建平如此表示。
也就是說,益模科技將此前所有生產製造全場景中積澱下來的知識、經驗、問題全部都“喂”給了大模型,再通過智能助手供客戶調用。
這種交互式的查詢方式之下,企業實際上不需要再擔心在某些環節上新人培訓週期過長、甚至犯錯等問題,因爲他們只需要與AI進行交互並提出需求,AI便會識別意圖,自動執行相應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益模科技基於文心大模型完成數字化工廠全場景的“AI+”的改造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通用大模型結合專業領域數據,最終賦能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典型例子。
在引入文心大模型時,益模科技發現,僅僅依賴預訓練模型的知識庫,是無法實現改良製造和加工等領域的,因此,益模針對製造過程中的各個業務單元構建出了針對性的通用知識庫,來解決客戶生產製造中的常規性知識問題,同時也構建了企業專有的知識庫,相當於幫助企業將“老師傅”的知識遷移到私有AI知識庫中。
而正是基於百度的大模型底座,再將行業的知識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構建,最終益模科技才搭建起了AI的問答系統。
再來看另一個案例。
武漢象點科技是一家提供AI視覺檢測的技術公司,爲3C、新能源製造、激光加工、光通信、醫療耗材等衆多行業提供視覺檢測解決方案。
在AI視覺缺陷檢測領域,長期以來面臨着三重落地難題:
由於缺陷標註迭代快和AI算法“黑箱”調試難導致的算法可解釋問題、由於缺陷數據少和行業數據難積累導致的小樣本數據難題、以及由於場景遷移成本高和行業標準差異大導致的方案多樣性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象點科技基於飛槳深度學習開源開放平臺,開發出了PixAI,一款智能工業視覺平臺軟件。這一軟件集模型訓練和方案搭建爲一體,通過完全圖形化的界面,無須編寫代碼即可生成複雜的工業AI視覺檢測方案,用來解決複雜外觀的瑕疵檢測難題。
與此同時,PixAI還提供了流程搭建、圖像仿真、智能標註、數據統計等多種工業級AI工具鏈。
舉個例子,在工業製造流程常見的焊接工藝中,特別是對於一些細小的基礎焊接,常常會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缺陷模式,比如虛焊、連焊等,而且不同的材質和產品下,缺陷的表現形式也會多種多樣。
象點科技利用飛槳PaddleSeg的能力,基於PixAI,可以適配7種焊接類型和12種缺陷類型,最終達成了缺陷識別能力提高15%、單缺陷圖片數量降低30%的技術效果,對激光錫焊、熔斷焊、熱壓焊等焊接缺陷的綜合檢出率達到了99.99%。
不難發現,不同於益模科技,象點科技走的是另一條路徑:
益模科技更多是通過文心大模型/文心一言的應用,來完成其數字化工廠全場景的“AI+”改造,而象點科技則是基於飛槳,通過創新、創造AI應用,來幫助下游的工業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飛槳和文心大模型,正是百度深入產業的兩個核心抓手。
百度深入產業的兩個抓手:文心大模型+飛槳
當大模型賽道頭部玩家率先將“戰事”引向產業落地場景,當前,百度是走在最前列的一家企業。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文心中國行·武漢站的活動中,百度飛槳(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宣佈簽約落地。據官方介紹,接下來,百度 “文心中國行”活動將連續走進全國多個AI重點城市,爲各地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這意味着,百度已經率先在探索大模型領域的產業實踐路徑——幫助區域企業與產業集羣率先用好大模型、加速產業升級,再以此爲突破口不斷擴大輻射範圍。
這背後,是紮實的技術積澱。
人工智能時代,IT技術棧發生了新的變化,分爲“芯片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這四層,百度早在2010年起就開始全面佈局人工智能,是全球爲數不多地、進行全棧佈局的人工智能公司。
目前,從崑崙芯片到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到文心大模型,再到上層應用,百度在這四層技術棧的每一層,都積累下了關鍵的自研技術,而且能夠實現層與層反饋,端到端優化。
而在這四層架構中,框架層和模型層有着較強的協同優化潛力,共同起着夯實產業智能化基座的作用。
具體來看,飛槳和文心,一個是框架平臺,一個是大模型,雙方的協同優化體現在,飛槳動靜統一的開發範式以及自適應的分佈式架構,可以實現大模型的靈活開發和高效訓練;而在推理部署方面,飛槳支持大模型高效推理,並提供服務化部署能力,包括計算融合、軟硬協同的稀疏量化、模型壓縮等等。
在飛槳的支撐下,文心大模型自2019年發佈以來,已經從最初的自然語言理解大模型,發展成了跨語言、跨模態、跨任務、跨行業的能力完備的大模型平臺。而也正是飛槳和文心大模型的聯合優化,爲文心一言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8月16日舉辦的“WAVE SUMMIT深度學習開發者大會2023”上,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指出,當前,深度學習技術的通用性越來越強、深度學習平臺的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特徵越來越顯著,而預訓練模型的興起,使得人工智能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
基於此,他判斷,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
他同時首次對外表示,大語言模型具備了理解、生成、邏輯、記憶等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礎能力,爲通用人工智能帶來曙光。
而隨着以大語言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持續深入千行百業,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也會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大語言模型在理解、生成、邏輯、記憶等能力上的持續提升,進一步拓展產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在這一基礎上回過頭看我們上文中提到的益模科技和象點科技,便不難發現,無論是益模科技藉助大模型培養出“AI老師傅”,還是象點科技基於飛槳開發出PixAI這一軟件平臺,本質上,依託的正是“飛槳+文心大模型”這一智能化基座。
目前,飛槳在中國深度學習平臺市場綜合份額排在第一。截至今年8月,飛槳平臺上已經凝聚了800萬開發者,服務22萬家企事業單位,基於飛槳創建了80萬個模型。
而文心大模型也已經形成了“基礎+任務+行業”的三級模型體系:
基礎大模型聚焦技術方向的技術挑戰、通用型、泛化性探索;任務大模型深入理解任務特性,構建預訓練算法、訓練數據集,打造緊貼任務的模型能力;行業大模型則是深度融合行業數據與知識特性,構建更適配行業的模型底座。
其中,基礎大模型支撐任務與行業大模型建設,任務和行業大模型則結合真實場景與數據,反哺基礎大模型優化。
大模型的能力邊界,
取決於技術的深度和生態的豐富性
除了持續推進大模型在B端產業場景的落地之外,文心一言的全面開放,也是百度在大模型賽道佈局中的關鍵一環。
8月31日,百度文心一言宣佈向全社會全面開放,成爲第一批通過審批備案,面向全社會的大模型之一。
官方數據顯示,開放首日,即從8月31日0點至24點,短短24小時內,文心一言共計回覆網友超過3342萬個問題。
與此同時,當日,文心一言App出現在多家應用商店熱榜中,還登上了蘋果商店免費榜榜首,成爲首個登頂的中文AI原生應用。
百度也介紹,百度旗下各類用戶側產品正在利用大模型進行重構,百度搜索、百家號、百度文庫、百度輸入法等產品正在研發並陸續推出相關AI功能,未來還將推出NEW APP等產品。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當文心一言向數以億計互聯網用戶大規模開放服務後,能夠獲得大量真實世界中的人工反饋,這將進一步改進基礎模型,並以更快的速度迭代文心一言,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也就是說,體驗文心一言的人越多、體驗的頻次越高,文心一言在理解、生成、邏輯、記憶上的能力,理論上就會越強,也會越來越接近成爲現實中的生產力工具。
無論是文心一言“開放即登頂”,還是在B端產業場景的落地上,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前,百度在大模型領域,已經站穩了第一梯隊,並且仍然在不斷探索大模型的能力邊界。
在這背後,是百度長期以來的壓強式技術投入,以及其在AI生態上的持續佈局。
一方面,自2010年至今,百度累計研發投入超1400億元,核心研發投入多個季度佔營收比重超過20%,這讓它積累了厚積薄發的技術底氣。
另一方面,飛槳作爲最底層的操作系統,其所驅動的AI技術生態,也將持續成爲百度大模型生態系統的運轉動能。
早在2021年,飛槳就宣佈總投入15億元資金和資源,全面開啓“大航海”計劃,包括啓航、護航、領航三大生態航道。後來,這一計劃一再升級,陸續新增了面向多個領域的“共創計劃”,再到大模型熱潮來臨時,飛槳又適時推出了文心大模型“星河”共創計劃,提供生態和產業資源,與廣大開發者共同推動AI應用創新。
目前,飛槳AI Studio(星河社區)已經是中國最大的AI開發者社區,這一社區集開放數據、開源算法、算力資源三位一體,目前已經全新推出大模型社區,正快速集聚大模型開發者和應用用戶。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飛槳AI Studio已經凝聚了609萬開發項目。
而除了繁榮的社區生態之外,飛槳目前也已經搭建起了較爲完備的科研生態、企業生態、教育生態、硬件生態等。
簡單來說,飛槳作爲底層的供給系統,在具備了以上幾大生態後,實質上能夠將產學研用不同角色高效銜接起來,一方面助力高效科研和教學、培養產業所需的創新實踐型人才,通過社區形成互學互助、開源貢獻,攜手企業建設行業智能化方案、推動AI大規模應用,進而形成生態系統的正循環和體系化。
最後,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對百度而言,無論是早在十年前就押注AI,還是如今加速推動大模型的產業落地,都在說明,在AI這件事上,百度已經站穩了腳跟,接下來,就是靜待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