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國慶演說 學者張登及:原則不變、守中有攻

對於賴總統任內首度國慶演說,學者張登及認爲,這篇演講原則並未改變,仍堅持兩國論的立場,但談話「守中有攻」。圖爲中華民國113年國慶今天在總統府舉辦,賴清德總統(圖)發表國慶演說。(記者許正宏/攝影)

賴清德總統10日發表上任以來首次國慶文告,受到各界高度矚目,而他的談話中對兩岸論述的着墨與用語,與先前幾次重要講話有別,學者張登及認爲,賴清德這篇演講排除了「臺灣地位未定論」,同時其原則並未改變,仍堅持兩國論的立場,但談話「守中有攻」。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10日向本報記者分析賴清德的國慶文告指出,賴清德與蔡英文在處理歷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打破了過去蔡英文談話迴避中華民國曆史和相關概念的框架,這應是第一篇民進黨籍總統正面去面對中華民國1949年以前歷史的談話。

張登及表示,賴清德處理歷史的方式是先肯定事實,包含提到113年前(1911年)中華民國開國、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並肯定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間接呼應了憲法裡三民主義的立國精神,但是最後推論的結果還是要「翻頁」,即迴歸到「互不隸屬」以及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

至於賴清德此次並未直接提到孫中山,張登及推測「可能有斟酌過,但是最後沒有考慮再更進一步,比較可惜」。

就政治論述,張登及認爲,這篇演講排除了「臺灣地位未定論」,等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臺灣是「三位一體」,不管認同什麼都可以交叉使用,也將辛亥先烈跟美麗島前輩並列,這樣就沒有臺灣地位未定的問題,臺灣是「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並沒有「臺灣不屬於中華民國」。

但他強調,賴清德核心的基本立場沒有變,還是「互不隸屬」、「一邊一國」,只是以前有時用「國籍」跟法律來討論,最近用「祖國」或「落地生根」來討論。

至於賴清德就職演說到國慶文告之間說法變化的背景,張登及表示,首先是因爲先前有一些強硬表述致兩岸敵意升高,帶來軍事上的對立和緊張,其次是美國在「結局高度不確定」的總統大選的前夕,在全球各地都有棘手的問題,現階段兩黨候選人都不太希望臺海變成美國迫切要介入處理的危機,第三就是朝野的對立,執政黨在國會少數條件下,(政策)推動的也並不順利,此外賴也有可能希望調整調性,向民意上的多數推進。

由於這一系列原因,可能導致國慶演講調性比較溫和。對大陸過去是批判嚴厲,這次是期待比較多,形塑出綠營三度執政的歷史上,看起來包容度相對比較大的一篇演講。

但是張登及也提醒,應該注意這次只是一個單篇的論述策略彈性的展現,還是可能變成戰略上國家定位的調整?也有可能這就是一個短期的戰術展現,並不見得有持續性。

他也認爲,維持這種調性的可能原因,還包含淺藍或白營的民衆是否可能更多的支持賴總統的施政,另外還有獨派的容忍程度。但他估計目前獨派無論如何還是會支持賴,同時在白營遭到打擊的情況下,這樣的表述也許被認爲有助於賴下一次「穩定過半」。

張登及評價這次的演說是攻守兼備,攻勢是在國內,守勢是在對大陸,演說的攻勢除了瞄準中間選民,對1911跟1949以後的論述「既有連接又有切割」,形成「守中有攻」,也對國民黨傳統立場構成新的壓力。

至於大陸方面的迴應,張登及預期大陸應該還是會批評,因爲賴迴歸到「落地生根」跟「互不隸屬」,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人民」等,大陸還是會認爲這是「兩國論」。但是批評除了言辭的遣詞用字之外,是不是還是會有升高的舉動,比如說「聯合利劍B」等演習,仍值得觀察。

張登及指出,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近日批評「祖國論」在預料中。國慶談話後大陸要總結談話的「屬性」是什麼,要升高還是維持原來的批評力度,必須要考量。同時大陸也不希望在臺海的作爲,變成美國選舉攻防的新變數。

他預期,大陸應該會有迴應,但不會是震撼性的迴應,跟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就職演說會有所不同。

最後,關於未來我方外交部或者政府高層是否還會提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張登及認爲「還是會講」,因爲2758跟上述邏輯都沒有違和,並不妨礙現在追溯到1912年的開國的說法。但是可觀察林佳龍主掌的外交部,風格會不會和前任一樣?或者轉向更務實加強臺灣的國際合作跟安全合作,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