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轉型記
8月6日早上8點,劉斌坐在地面集控室內自如地操縱着手柄。隨着他按下截割啓動鍵,煤礦井下400米深的工作面上,採煤機開始行走割煤,煤炭順煤壁傾瀉而下……
今年36歲的劉斌是山西焦煤汾西礦業賀西礦的採煤工人。按照他的老經驗,多出煤就要出大力、流大汗。不過,這幾年,煤礦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他的想法,而他也有了新身份——集控工。
“過去,我們需要在採煤機兩米範圍內操作,即便降塵效果再好,也難免‘吃’煤塵。”回憶起原來的工作場景,劉斌歷歷在目,那時候下井前必須要戴上防塵防毒的口罩。令他沒想到的是,有一天,井下的操作能“搬”進辦公室,不用下井就能採煤了。
更令劉斌“從來沒想過”的是,不下井的採煤操作還更便捷。在遠程控制系統下,他不僅能夠輕鬆控制井下的機器,還可以隨時切換多個場地的畫面,操控多臺設備。劉斌說:“相比過去,每班作業人數從18人減少至7人。”
“現在採煤作業基本在井上遠程操作完成,在更換設備零部件的時候,才需要人員下井。雖然井下的人少了,可咱們的效率卻越來越高了。”劉斌一邊看着監視器裡的工作情況一邊向記者介紹。
更重要的是,劉斌認爲如今的“礦工”,已經不能簡單地理解爲“煤礦工人”,而是有了“煤礦工程師”這層更豐富的內涵。因爲工人們還需要拓展通信、電力、煤礦資源、智能設備等領域的知識。
劉斌深感自己的知識面還不夠廣。他透露:“我正在醞釀新的學習計劃,也得與時俱進嘛。”
像劉斌這樣“變身”的,還有液壓泵工、轉載機司機、皮帶司機等崗位人員。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斜溝礦井下,有一臺30節平板車組成的“設備列車”,其肩負着工作面所有電氣設備的啓停、運行,被視作工作面的“心臟”。液壓泵工閆文慧就是確保“心臟”正常跳動的人。過去,他和另外兩名工友需分段巡查,時刻觀察設備運行情況,還要操心給設備加液加水。自礦上實施智能化改造以來,這個崗位只需一個人坐在集控室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液壓支架可跟隨採煤機運行軌跡,自行完成升柱、降柱、拉架、推移刮板輸送機、放頂煤等一系列規定動作,實現自動化集控、遠距離操控,安全操作性能大幅提升。”聊起礦上的新鮮事,閆文慧如數家珍,臉上寫滿了自豪與驕傲。
新身份需要匹配新技能。閆文慧說:“機器完成了智能升級,人也不能掉隊,得掌握新技能。”近年來,通過參加培訓、集中學習以及自學,閆文慧不僅熟練掌握了集控設備的業務知識、操作要領,還考取了相關職業資格證。
隨着智能化的推進,不少原來需要“專崗專技專人”的井下崗位,現已實現“無人值守、機器巡檢”,越來越多的礦工得以從地下複雜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
壓風機房擔負着煤礦井下的通風任務,以往一般需要操作工雙崗作業、24小時輪班值守和巡檢。去年,山西焦煤馬蘭礦壓風機房上馬智能化系統和裝備後,無人值守即可正常作業。
胡偉原是馬蘭礦壓風機房的一名操作工。自壓風系統完成無人值守改造後,他和工友轉崗到檢修班,從事電工、鉗工等工作。“大量應用智能化設備後,不僅需要更多檢修維護人員,對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也提升了。”胡偉解釋,減下來的人員經過專業培訓後,大多充實到檢修及人員緊缺的崗位,助力煤礦安全高效生產。
機械轟鳴,迴響在千米井下;烏金滾滾,流淌在地底深處。隨着大數據、5G技術與煤炭生產各環節深度融合,煤礦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不少苦髒累險崗位被機器替代,越來越多的煤礦工人從危險惡劣的作業環境中被解放出來。
在地面集控室內,劉斌這個從業多年的“老把式”切身感受着智能化煤礦建設帶來的便捷:“越來越高效、越來越安全,以後咱們煤礦工人不再是滿身煤灰費體力的老樣子,而是熱衷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新形象了。” (經濟日報記者 樑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