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類鼻疽再增4死!風災後累積47例本土「史上最高」
▲疾管署疫情週報,副署長羅一鈞說明。(資料照/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凱米颱風過後本土類鼻疽大爆發!疾病管制署今(20)日公佈最新統計,上週國內確認17起本土類鼻疽病例,另有4起死亡個案,災後已累計47例本土類鼻疽,超過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確診42例的紀錄,成爲史上最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類鼻疽疫情已經下降,但考量潛伏期,預計到月底前都還是要注意新增個案。
疾病管制署今日公佈國內上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54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爲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47例爲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佈爲高雄市35例、臺南市6例、臺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其中7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個案分別爲高雄市12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臺中市1例,年齡介於 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5日至8月14日,其中14例具有慢性病史,6例有污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
目前15例個案均在住院中,其中1例於加護病房治療。另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爲8月13日已公佈個案),年齡介於 50多歲至7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1例有污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因自身潛在疾病或類鼻疽併發肺炎死亡。
疾管署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爲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爲2至4周,上週新增本土病例數17例已較前一週新增19例減少,惟預計至8月底仍會出現個案。
提醒民衆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爲類鼻疽疫情高峰,民衆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污染塵土、土壤及污水,降低感染機會。
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羣,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污水、污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