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發揚善 擴及科技、環境、傳播
慈濟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可供搜救人員休息的福慧牀(摺疊牀),體驗善經濟中的「以慈悲爲創造」。(慈善基金會提供)
除了善經濟外,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逐漸定位自己是信仰的理論闡述者。目前正在找北大、劍橋、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志同道合學者,研究如何把自己信仰的善,再擴及到其他領域,像是善科技、善環境、善傳播等。
從媒體人到皈依證嚴法師,進入慈濟,至今天著述論善,何日生的哲思道路其實有跡可循。18歲,他就想念哲學,當完兵更唸完六祖禪經在內宗教的書。不過在宜蘭高中時候,因演講、辯論、寫作,各項表現名列前茅,老師鼓勵他念法律,進還可攻政治,在務實考量下,暫時撇下哲學夢。
後來雖然沒考上法律,唸了當時藝專,現在的北藝大廣電系,同樣一路順遂,如魚得水。10多年媒體記者、主播、製作人經驗,爲他贏來3座金鐘獎。後來在大愛臺播出的「清水之愛: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更替他入選了2014年國際艾美獎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榮耀。
口才便給,形象良好,英臺語流利的他,不是沒有走進政治圈機會。當他開始跑新聞時,就負責國會,國會戰神朱高正肢體抗爭年代,他親眼見證,後來做調查報導也訪問過總統,對政治他不陌生。何日生自己坦言確實有不少機會,包括藍綠政黨都找過他。
「我都不願意,因爲不適合,畢竟政治很大一塊是跟自己人鬥爭。」何日生輕輕道來,快60歲,一直與政治圈絕緣緣由。
謙稱自己沒那麼大企圖心,只是想鼓勵大家向善向上。做爲慈濟的理論闡述者,未來他想做兩件大事,一是把慈濟的善推出去,二是希望建構一套世界可共通互相融合的思想體系。
在北大、劍橋、UBC,他有理念相近的學界圈人脈,正討論想組一個平臺,專研善的發揚。除了善經濟,還要發展善文化、善治理、善科技、善環境的相關論述。透過講座、論壇、出書,來做一系列善的跨領域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