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一旦實現,地球上的氚將會用完?地表含量僅有3.5公斤
當聽說日本政府把核廢水排進海里,其中就包含放射性氚的時候,世界爲之色變。
可在另一方面,截止到2020年,1克氚的價格超過了3萬美元。而且即便是有錢買,也不見得有氚可賣。
一邊不顧全世界反對當作垃圾排放,一邊重金難求,“氚”這一資源對人類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先不說氚,先來看一下科學界對核聚變的瞭解和應用。這種又被稱爲是核融合的反應,可以通俗理解爲讓基本粒子進行結構和能量的轉換。
原子核經過重組排列之後,就能形成能量的轉化和釋放。氚在元素週期表中看不到,這是因爲氚是氫的分支。
相比於氫,氚的內部多出了兩個中子,另外還有一個質子,這就共同構成了氚的全部內核。
和氫比起來,由於氚質量較大,所以性能上不穩定。爲了能夠達到穩定,所以氚會無時不刻向外釋放電子和能量。這個過程,就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衰變。
這種衰變因爲有電子在釋放,所以又被稱爲β衰變。衰變之後的氚,會變成氦-3的形體繼續存在。
氚的一個同源兄弟是氘,從字型上看一不留神就能將兩者搞混。單個的中子h 質子構成了氘,所以它只比氚少了一箇中子,在字型上也就少了一“丿”。
這兩位兄弟經過特定的條件,就會產生由質量轉化成能量的巨大釋放過程。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聚變核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各自的質子組成了兩個質子,三個中子則組成了兩個中子,另外一個多出來的中子,則被釋放了出來。
新的組成生成了一個氦核,加上多餘出來的中子,按理說它們的質量沒有發生變化,僅僅是排列組合發生了變化。
可在現實中,經過重新的排列組合後,氦核與一箇中子的質量,比氚核與氘核的質量小。那麼,虧損的部分究竟去了哪裡呢?
現代科學家早已給出了答案,虧損的部分是以轉化後的能量方式釋放出來了。最爲關鍵的是,這個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巨大。
所以看到這裡,就能明白核聚變或者說氫彈爆炸的原理是什麼了。不過在剛剛研發出氫彈的時候,人類還不能掌控這種巨大的能量,更不要說將這種能量轉化成可利用的能源了。
而要想利用它,就得將核聚變反應變成可控的。現在各個大國研究的核聚變技術,正是這一點。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看來核聚變反應也很簡單嘛,不就是氚核氘結合之後發生的能量轉化嘛。
這個過程確實很簡單,但卻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是高溫,另一個是高壓。
這裡就不說具體數值是多少了,只是和太陽做一個簡單的比對。太陽就是在一刻不停進行着核聚變反應,它自身的溫度和壓力,都能達到所需的條件。因爲太陽夠大,內部的壓力和溫度都能達標。
說的簡單一點,假設一個人握一下拳頭的力量,也能達到高壓和高溫的要求,那麼握一下拳頭就能形成一次核聚變反應。
回到現實中,地球本身的質量比太陽小很多,所以在自然的狀態下,地球上不會出現核聚變反應。反過來說,人類製造的核聚變反應,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有限度的模擬了那種反應。
現在,要想掌握可控核聚變,除了要模擬核聚變的反應之外,還得要將其加以控制。難度指數直接提升了很多,這也是爲什麼研究起來曠日持久。
回到核聚變反應本身上來,可利用的元素有氫、氚、氘、氦、鋰等。在地球上,綜合性更好,以及人類技術最能掌控的,便是氚和氘的核聚變。
於是,新的問題就又出現了,它們的數量有多少?未來夠不夠用呢?
氘在自然界中有分佈,其主要存在於海水裡。每升海水中能提取出0.03克氘,推測地球上氘的含量爲45萬億噸。
對比之下,氚的含量在自然界就相當少了。有數據顯示,地球上天然氚的含量只有2公斤左右,也有資料顯示是3.5公斤左右。但不管具體是多少,總之它的自然含量少到可忽略不計。
有人不免就會產生疑惑,這麼少的量,那還利用個毛線啊。
其實這麼想就是多慮了,世界上擁有技術的各大國,從來沒想過去利用自然界那點少到可憐的氚。
多年以來,擁有技術的國家,都是在以人工的方式的製造氚。
氫彈核聚變反應利用的就是氚,世界上掌握了核技術的國家都有數量不等的氫彈,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來,各國使用的氚肯定不是來自自然界,而是採用技術製造出來的。
那麼,所用技術和原材料是什麼呢?概括來說,用中子轟擊鋰就能產生氚。具體又是怎麼操作的呢?
各大國爲了製造夠用的氚,多年來都研製了製造氚的特殊設備,它被稱之爲產氚堆。
主要方法是,利用裂變反應堆對鋰進行輻照,這個過程就是裂變產生的中子對鋰進行持續不斷的轟擊。通過反應,就能形成氚和氦。
聽上去似乎也不難,畢竟現在覈電站那麼多,站內的反應堆可以加以利用。可實際上,產氚所用的反應堆,並非核電站常見的壓水堆,而是重水堆、石墨水冷堆或者高溫氣冷堆等等。
也就是說,這類反應堆是額外建造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生產氚。有資料顯示,建造一座產氚的重水反應堆,至少需要55億美元。不光造價昂貴,安全成本同樣也不低。
以美國爲例,早年利用漢福特的石墨反應堆來造氚。後來,又在薩凡納河地區建造了5座重水反應堆。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每年可生產10公斤左右的氚。到90年代,美國至少積累了225公斤左右的氚。
此前有過估計,美國的氫彈和中子彈的數量爲20000枚。一枚氫彈頭需要氚4克,一枚中子彈需要15克,所以核彈消耗氚大約在90公斤左右。
這也意味着,美國人手裡還有100公斤左右的氚沒有被使用。據說,美國現在造氚的設備已經停止運行,因爲儲量充足。
另一個核大國俄羅斯,因爲與美國有着同等數量的熱核彈頭,所以外界推測其氚的儲備與美國相當。
此外,英法兩國也有一定規模的氚儲量。綜上所述,瞭解了氚的大概製造流程,也就能明白,爲何現在大多數國家,依然製造不出來核武器了。
而且,現在全球造氚的能力非但沒有提升,還在衰減中。
2020年,加拿大向英國轉交了5個特製鋼桶,裡面又有着5個鋼瓶。這些鋼瓶就跟飲料瓶般大小,每個瓶子裡只裝了一縷氫氣,5個瓶子里加起來一共只有10克。
這10克氫氣可不簡單,它裡面是放射性的氚,1克的價格就是3萬美元。
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掌握了控制它的辦法,讓它和氘結合,就能產生如同太陽一般的能量。
而現在尷尬的地方在於,全世界產氚的聚變反應堆,似乎不夠用了。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商業用氚的主要來源,是位於加拿大的19座氚鈾核反應堆。
加拿大的反應堆屬於加壓重水反應堆,每座反應堆一年可生產0.5公斤的氚。
現在的問題是,反應堆的使用壽命是有期限的,在未來10年內,加拿大至少有9座反應堆將不得不退役。
老的反應堆退休了,新的反應堆還沒有建造出啦,所以業內人士預估,全世界氚的庫存量就要見底了。
有數據顯示,全球現在氚的存量爲25公斤。這一數量跟上面提到的美俄等國的儲量有差異。有可能是公開的數據資料不真實,也有可能是公開統計的氚,沒有計算軍方手裡掌控的氚。
但不管怎麼樣,以目前世界都在研究可控核聚變的情況看,氚在下一步確實會不夠用。而且有科學家認爲,即便未來再造出反應堆,氚的增殖也無法實現。
就是說,通過反應堆製造的氚,實際的規模數量並沒有真正高多少。所以在科學家看來,氚的稀缺性會隨着核聚變的研究而變得更加嚴重。
爲了解決目前這種局面,美國一些私營化的核聚變公司,已經放棄使用氚作爲燃料了。
這些公司決定利用氘和氦-3來進行核融合。但是替換了氚以後,核反應的條件也會改變——需要的溫度將達到2億攝氏度。
目前,氚和氘的聚變反應,就已經需要1.5億攝氏度的溫度了,很難相信溫度再升高的話,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能否在技術上達到要求。
所以有科學家認爲,在幾十年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多數科學家都在追求最終的臨界點突破和降臨,而把氚的問題丟在了一旁,認爲只要大問題解決了,氚規模有限的情況也能解決。
目前的情況是,隨着世界商業用氚規模的縮小,未來將會呈現一氚難求的局面。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該好好想想了。
2021年3月,成都啓動了一項特殊的實驗,這一實驗正是圍繞產氚技術的測試。
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還處在繼續推進的過程,雖然不知道真正的突破何時來臨,但是核聚變所需的材料,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可控核聚變取得了進展,氚的生產能力如何,將成爲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