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什麼樣的議題應可以上報?
當數位多媒體已在廿世紀末悄然佔領了傳統的紙本媒體後,一路上自報紙、書籍、唱片CD…均節節蛻變,包括傳統佔優勢之紙本廣告文宣…這的確是「人類世」之另類文明革命。
人類資訊與知識之取得一方面更快捷更廣泛,而另一方面也因聰明的大數據分析配比,人類的知識庫卻益形趨同狹窄與扁平化。沒有聲量點閱率的「訊息」必然被另一光譜給取代之。日積月累,試問當代年輕人有多少人瞭解其完整的當代歷史?更遑論不同文明進化族羣得以溯及其淵遠之文明發展史。
當多數人不看書、不買書、不看傳統電視媒體頻道、也不讀報後,令人訝異的是「地球是平的」被驗證了,遠到肯亞、西藏阿里、沙巴小村落、中東小鎮…不斷出現在影音頻道上的訊息流是類同的。除了人類中另有一羣人不在乎被動式餵給訊息,而寧願身體力行,自我探索這個浩瀚的宇宙真相,正如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之探險家們。
在這逐漸扁平化、趨同化之世界觀洶涌潮流中,卻仍可在一些有「遠見」或曰有「警覺心」國家之大衆媒體(尤其是紙本新聞媒體)中,每每看到被揭露出的非「聲量」可評級之訊息。即便是各國之大報,如紐約時報、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德國圖報…等,卻經常可看到全版或半版的最新世界與在地接軌的各類科技、文化、歷史、生態乃至生活地景變遷等議題之深度報導。尤其是冷僻的議題,如與聯合國相關鏈結之生態系保全覆育、種源方舟之存、人類生態變遷、荒漠綠色長城之營林、民族文化消長以及被遺忘的聚落、瀕臨消失的語言,甚而是貧窮底層社會生活之常年追蹤紀實。
昔時學生會有「時事評論週記」要交代,受現代電子媒體影響,今日再問大中小學生對時事之敏銳度、廣度與深度…幾乎是不可奢求。聯合報的「陽光行動」,天下的「微笑臺灣」,尚能在政治社會新聞掛帥之大潮中生存,的確值得欣慰。
翻開報紙或打開電腦,所有資訊均雷同且狹隘到令人如井底之蛙般窒息。昔時「破報」對移民勞工族羣與性別運動之關懷亦令人感動。當目睹《紐約時報》半版介紹都會植栽綠化與公園對氣候變遷之重要性、日本《經濟新聞》對森林空間活用推進對循環經濟與ESGs之責任影響。即便是挪威的《晚郵報》亦仍堅持其對少數原住民之關懷,這些幾乎均是冷僻的新聞,但卻是今日人類世必須面對地球生存的關鍵議題。
遺憾的是,在臺灣我們多隻是轉述外媒,卻少有對自我土地人民與其他國際環境生態與民族文化受威脅之深入報導揭露,與現地探訪之人力投資。試問,媒體界的核心價值是否也已被現實存活利益給扭曲了?得有改弦易轍之機會?(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