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還是找工作?大學畢業生選擇日趨理性

劉兵/工人日報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考研還是找工作,成了一場性價比之爭,很多畢業生願意做出更多元化的選擇。近日,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已落幕,教育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報名人數爲388萬。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考研還是找工作,成了一場性價比之爭,很多畢業生願意做出更多元化的選擇。

理性評估性價比

今年即將畢業的西安文理學院會計專業學生吳熙(化名)沒有報考研究生,而是在準備公務員考試以及投遞簡歷找工作。“我的學習能力一般,特別是外語成績不好。其實我很猶豫,在內耗中掙扎了好久,最後才決定放棄考研。”吳熙告訴記者,她此前準備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對筆試比較有信心,現在一邊在投簡歷找工作,一邊準備國考的面試。吳熙這種放棄考研在他們學校並非個例。據她介紹,他們班備考研究生考試的學生明顯比上屆減少,“很多同學都不願隨大流,我們寢室6個人,有3個人沒有考研,尤其是對考名校沒有信心的同學,備考了一陣最後還是放棄。”天津某師範院校的大四學生趙悅(化名)大四開學後果斷放棄了考研計劃。她的職業規劃是成爲一名中學教師,此前她從往屆生就業情況中瞭解到,研究生學歷已成爲很多重點中學的招聘門檻,因此從大三起就有考研的計劃。但在2024年底的招聘中,她發現在老家陝西省,有不少中學設置了針對本科生崗位,便抓住機會投遞簡歷,目前正在準備面試。趙悅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同學放棄考研,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越來越理性的表現。“考研尤其是跨專業和考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需要提早下手準備,有毅力,不考慮自身條件一窩蜂扎堆報考,很可能是浪費時間。”趙悅說。在近日北京某“雙一流”高校招聘現場,求職畢業生王曉(化名)告訴記者,他發現有不少企業在招聘時會考慮對月薪數額期待相對較低的本科生。另外,對於畢業生而言,很多公司對研究生給出的工資增幅,相較於讀研付出的諸多成本,性價比有限。

讀研不是就業“避風港”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高校將研究生學制延長,從2年變成3年,也使得畢業生不得不思考性價比問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認爲,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卷”學歷不一定能解決就業。“一些學生將考研視爲就業‘避風港’,並沒有打算深耕專業,但讀完之後發現就業形勢依然不好,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自動化系的大四學生劉歡對記者表示,花3年時間取得碩士文憑,相比於本科畢業就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有時未必佔優。“讀完研究生,也會面臨就業難題,尤其是當一些用人單位提出‘第一學歷’時,這種擔憂感更爲強烈。很多原本打算考研的學生選擇了直接就業,以規避潛在的就業風險。”企業和單位在選拔畢業生時的評價維度日趨多元。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告訴記者,現在畢業生的相關實習經歷和社會實踐成爲首要考量因素,其次是專業與崗位的直接相關性。“至於名校出身和高學歷,這些因素在我們企業的考察中並非首要。研究生心理預期更高,流動性可能相對更高,而普通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已能滿足我們企業的需求。”記者瞭解到,經濟壓力也是考生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隨着專碩招生規模的擴大,專碩的學費普遍較高,而且沒有補貼。同時,一些高校開始延長研究生學制,進一步增加了讀研的經濟成本。此外,現在一些高校不再爲專碩提供住宿,在一線和二線城市,每年學生的租房成本可能超過2萬元。一些學生不得不權衡利弊後,選擇放棄考研。

“卷”學歷不如“卷”技能

劉歡對記者表示,“卷”學歷不如“卷”技能,這是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認識。目前部分城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中,本科生的人才缺口超過研究生。“我想根據工作需求再看是否需要讀研,無論如何,保持學習的狀態,不斷調整自我與就業市場接軌很重要。”劉歡說。中國傳媒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老師杜迪建議大學生要更加務實,盲目追求錢多或離家近的工作不現實,最終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在讀本科的時候,認真做好就業求職規劃,特別是認真對待實習,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和適合工作的領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雲認爲,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性價比相對降低的研究生教育,大學生應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大學生不在就業地區、單位性質、專業對口等方面設置過多自我約束,進而增加就業選擇與機會。同時,大學生既要正視當前就業環境,也應看到大量新型就業崗位機會。“要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打破傳統職業壁壘,探索新興行業和靈活就業方式。”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爲,現在考研人數變化其實也是一種進步,這說明理性的學生越來越多。“未來,更多人將是‘按需讀研’,也就是不一定在本科畢業時深造,而是先工作幾年,等個人發展目標清晰後再讀研。”樊秀娣表示,這也會進一步推動高校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調整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使之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個人發展需要。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