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臺北青年的浯島日記:心淨、融合、回鄉
圖爲金門獅嶼,對岸高樓林立處即爲廈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1995年的夏天,我從臺北松山機場的跑道上飛抵金門尚義機場,年幼的我對於金門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兩岸對峙最前線的時代,對於當年剛解除「戰地政務」的金門來說,還是個充滿濃濃的戰地風情,永遠記得第一次的金門之旅,旅館晚上還會臨時停電的窘境。
孰不知這樣曾經的兩岸對峙的最前線,從90年代至今走過30個年頭,如今已經成爲兩岸的「和平之島」,隨着「金廈小三通」的開通到金門大橋的建成,如今的金門慢慢向世人展現不同的風貌,而這距離與大陸僅一水之隔的金門,正訴說的她那令人驚豔的發展故事,而這也是我會愛上金門最大的根本原因。
每次來到金門,或許稱之爲回到金門纔對,總是讓人感到「心靜」。因爲在金門,她沒有都市的喧鬧,隨時可以來場租上摩托車說走就走的小旅行,不管是綠意盎然的原始樹林中穿梭,還是筆直的馬路上田園四周,閩南古厝聚落的純樸,都是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純樸記憶。或許是在兩岸大城市待久的原因,來到金門彷彿有種回到臺灣鄉村那最純樸的記憶時光裡,不用再去想着城市裡嘈雜惱人的事務,一個人靜靜的呆坐在海邊,望着一望無際金廈海域,從金門的田園風光,遠眺着近在咫尺對岸五光十色高樓林立的廈門,心中真有種十年河西十年河東,大陸真的進步好快好快…。
在金門,除了純樸的閩南風情外,我最愛穿梭在各大廢棄營區和碉堡坑道的公園裡轉來轉去,作爲金門公園的一部分,金門主打的戰地風情,是每位到金門旅行遊人必逛的風景名勝之一,這些昔日十萬大軍駐守的金門坑道里,現在部分都已經開放給民衆觀光,透過這些軍事碉堡和坑道的歷史故事記憶,喚起民衆對於珍惜「兩岸和平」的可貴,特別是在金門的軍事碉堡中遙望廈門時,心中都會莫名的澎湃起來。
由於長年在大陸發展的緣故,每次搭乘「金廈小三通」航線回到金門時,從金門水頭碼頭下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早餐店,吃上那睽違已久的臺式早午餐美食,同時還要去喝碗吃上金門著名的廣東粥、酒糟牛肉麪等金門特色美食。過去20多年來,也因爲「金廈小三通」的開通,便利了衆多兩岸同胞的往返,進而繁榮了金門經濟。特別是2018年8月5日,從福建泉州晉江正式向金門供水以來,這五年半來也直接解決了金門長久以來缺水的問題,因此我也常跟兩岸好友們戲稱,現在每當我們暢飲金門高粱酒的時候,不要忘記這些水都來自福建,也可以說是「兩岸共飲一江水」也都紮紮實實在我們金門實現了。
同時隨着金門大橋的通車,往返大金門和小金門比起過往也方便許多,但金門人最大的心願,莫過「金廈大橋」能夠早日建成通車,因爲這比起「金廈小三通」常常因大霧停航,是更爲便捷方面和穩定,同時也更爲金門和廈門以及福建各地的加深兩地之間的融合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我還記得常聽到金門的鄉親常常引以爲傲的稱,我們金門人在廈門有超過三萬套房子,無形間也是爲廈門的經濟貢獻付出不少,金門的鄉親也常常搭乘「金廈小三通」當日往返廈門和金門之間,不管是出差訪友辦事情都非常的方便,因此當我回到金門時,總是能在金門感受到那濃濃的「兩岸融合情」。
金門縣作爲臺閩地區少數人口持續增長的縣市,但是常住人口約爲六萬人,每次回到金門時都可以看到街道上多是以老人家居多,在搭乘出租車時司機也常跟我說道,金門年輕人流失得非常嚴重,如今在金門工作的年輕人清一色都從事觀光旅行業。
或許就是因爲不想作爲一名金門的過客,我也發現到金門縣在推行光觀時也是不遺餘力,特別在吸引金門青年返鄉創業上提供了不少便利措施,比如筆者就有好友作爲金門旅臺第二代,他們返回家鄉金門開民宿,透過政府BOT的方式盤下金門最具特色的閩南古厝,並且重新打造成富有特色的觀光民宿,如今更成爲金門網紅的打卡民宿之一。因此每次回到金門時,都會去住上金門好友家的民宿,並且聽着他們講述自己與家鄉故事的點點滴滴,而這不也就是金門青年人「回鄉」最好的證明嗎?
作爲一名來自臺北的青年,每當站在金門遙望着廈門,或是從廈門環島路上回看金門的時候,回首過去在那兩岸對峙的時代裡,這都是最奢侈的奢求。這也不禁又讓我想起在兩岸對峙時代裡一段悲劇的故事,一名在金門當兵的廈門人,思鄉情怯的他冒着被處以軍法的風險遊過金廈海域,只是爲了再見見廈門的母親,但最終人沒有游到對岸就被抓起來,最後在金門處以軍法死刑槍決,而那些兩岸對峙時代的故事和歷史都不該被遺忘。現在的我,今日站在兩岸昔日的最前線「金門與廈門」,特別是在金門,你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心靜、感受到「兩岸融合發展」的紅利,更能看見青年人回鄉對於金門發展所貢獻的新力量。(羅鼎鈞/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