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更貼近患者內心 盲人醫師蘇建銘鼓勵中途失明者接受定向訓練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精神科醫師蘇建銘27歲那年車禍失明,是臺灣首位盲人醫師。圖/蘇建銘提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精神科醫師蘇建銘27歲那年車禍失明,差點與行醫無緣,他力爭工作權,如願踏上醫者路。雙眼全盲後,靠定向訓練重拾行動力,他建議,中途失明者一定要接受定向訓練,才能走得出去,別局限自己的心和腳步。

62歲蘇建銘從小就是學霸,在27歲退伍前,遭路邊推高機上所夾的鋼板刺傷眼睛,手術後,驚覺自己看不見,家人安慰他說:「紗布那麼厚當然看不見。」

視力始終沒恢復,陷入黑暗世界的蘇建銘,內心一度焦慮、對未來擔憂但卻沒有輕生念頭,歷經家人師友陪伴鼓勵,轉移注意力去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幸遇許多貴人相助調適,才走出一條路。

原本想當內科醫師的蘇建銘,因失明成了精神科醫師,他說,精神科醫師看診不靠眼靠心專注的聆聽,能更有敏感度接觸到患者內心深處。部分精神病患很怕外人銳利注視的眼光,怕一眼穿透心坎,對蘇建銘就不會有這個忌諱,能減少尷尬。在他身上,失明雖有所限制,但也有時變成醫心的利器。

「看不見,所以我用心傾聽。」蘇建銘說,視障固然在生活上有許多不便,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他看病很仔細,看一個病患花1個多小時是常有的事,患者「呷好逗相報」,認爲要在臺灣找到可以聽病患滔滔不絕講1個多小時的醫師已經難找,也有視障者特地來求診。

除擔任精神科醫師,蘇建銘也帶領視障者讀書會、當過臨終關懷者,生活過得豐富且充實。

蘇建銘說,中途失明者要走出打擊不容易,他認爲,接觸其他視障者團體如讀書會等很重要,多接觸有類似遭遇的人,生命影響生命,能幫助轉念。再者,接受定向訓練很重要,也可學習盲用手機、盲用電腦,不要自我設限,會發現自己還有許多可發揮的層面,世界才能更寬廣。

談到臺灣交通環境,蘇建銘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他說,社會愈來愈重視行的正義,這發展方向是值得鼓勵的,臺灣交通環境需要大衆對盲人的愛心,視障者透過定向訓練,及家人、朋友及志工陪伴等方式,仍可多走出家門。蘇建銘目前住醫院附近,出門靠白手杖移動,從住家到醫院、到診間已熟門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