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是國防教育課
郭冬明 李金波 堯欣穎
口述歷史不忘國防、互動體驗感受國防、紅色遺址銘記國防……又到一年開學季,江西省各地中小學校紛紛創新形式展開“開學第一課·國防教育進校園”主題活動,課堂內外涌動着“紅色”暖流,書本知識轉化爲情感共鳴,在青少年心中構築起新時代的精神長城。
2月13日上午,清脆的鈴聲準時在南昌市育新學校紅谷灘分校響起,600餘名師生齊聚禮堂內聆聽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年逾七旬的喻立猷身着舊軍裝,緩緩走上講臺,胸前勳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位曾參與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老兵,用沙啞卻堅定的嗓音還原了1984年收復老山戰役驚心動魄的戰鬥經歷。
“漆黑的夜晚,戰士們不僅要穿越雷區,還要躲避敵人的炮火……”隨着喻立猷的講述,大屏幕上同步播放戰場影像資料。那些生死瞬間、戰友情深,通過他飽含深情的講述變得鮮活起來。
這場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是英雄城南昌市深化國防教育的一個縮影。據南昌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他們積極構建“軍地協同、部門聯動、資源融合”的國防教育體系,通過打造“老兵宣講團進校園”“紅色研學實踐”等品牌活動,將國防教育融入“開學季”、貫穿育人全過程。未來他們還將聯動更多學校拓展VR技術重現戰役、軍營開放日等課堂形式,持續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愛軍情懷。
開學第一天,兩名軍校學員來到江西省銅鼓中學,引發“追星”熱潮。
“野外拉練時怎麼解決飲水問題”“現代戰爭還需要拼刺刀嗎……”課堂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種警察學院學員陳秋宇不僅分享了他在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等任務中的親身經歷,還生動展示了特種部隊的訓練日常和軍營趣事。陳秋宇帶來的現代化戰術揹包裝滿單兵自熱食品、北斗定位儀和僞裝網等裝備,讓學生們讚歎不已,成爲00後學子觸摸現代國防的窗口。
“能回到母校與學弟學妹們交流國防知識,我感到特別榮幸,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爲國防事業貢獻力量的初心。”從銅鼓中學考入軍校的陳秋宇坦言,學弟學妹們對國家安全的濃厚興趣和責任感讓他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開學第一課”活動使教育者更受教育。
在銅鼓中學高年級課堂,來自網絡空間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的袁航則結合國內外形勢,將當前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及我國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取得的成就娓娓道來。他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網絡安全關乎國家安全,也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像陳秋宇、袁航這樣的在校軍校生既有理論知識儲備又充滿青春朝氣,他們的榜樣力量勝過千言萬語,這種‘同齡人引導同齡人’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磁場效應。”銅鼓縣教體局局長陳龍表示,該縣近幾年報考軍校和參軍入伍的學生數量逐年增長,去年更有5名高校畢業生主動選擇邊疆部隊。
2月開學季,寒意未盡。江西省信豐縣沛東渡口的青石板在冬陽下泛着微光,大塘中學100餘名師生站在85年前中央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的遺址前,認真聆聽該縣人武部講解員還原歷史場景:“1934年10月21日夜,紅三軍團在此架設浮橋,鄉親們拆下門板支援紅軍,冒着槍林彈雨把革命火種送過桃江……”
“這次‘情景再現’式的國防教育課堂,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作爲新時代學生,要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用知識與行動爲國防建設添磚加瓦。”大塘中學九年級學生賴欣悅在研學筆記中寫道。
爲了讓紅色歷史“動”起來、“活”起來,寒假期間,信豐縣人武部聯合縣委宣傳部、縣教體局等部門,結合本縣22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3處革命舊址,採取文旅結合模式,創排《人民的軍隊·音樂國防課》、《長征第一仗·故事靶場》“沉浸式”國防教育精品課,助力中小學校上好“開學第一課”。
地理老師講解渡口選址的水文條件,物理老師分析浮橋承重原理,語文老師則領誦《七律·長征》……孩子們發現“第一課”內容非常豐富,國防教育現場教學巧妙融入多個學科。最震撼的當屬軍事模擬環節——“敵軍”從上游釋放“燃燒筏”,學生們需在10分鐘內轉移“傷員”並拆解浮橋。“右翼組防護不到位,三塊門板被燒燬!”教官的講評讓同學們意識到,當年紅軍渡江遠比想象的艱難。
夕陽西下,沛東渡口的研學隊伍踏上歸程。桃江水面泛起金色波光,如同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少年的心田靜靜流淌。這份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正在贛鄱大地譜寫新的紅色篇章。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