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水庫淤泥用途徹底解決缺水危機

開發水庫淤泥用途徹底解決缺水危機

石門水庫抽泥船。(圖/記者賴於榛攝

作者莊漢鬆

這幾天鋒面雖帶來降雨,但各水庫增量仍有限,南部幾乎沒進帳,臺灣正面臨『十年一大旱』的缺水大危機。停灌休耕引起農民強烈的反彈;實施第2階段限水措施用水大戶受到衝擊;如果水情告急持續無解,關係民生用水的第3階段限水(分區輪流供水)若提前實施,將真正嚴重影響大衆的生活。然而以上措施卻都只是被動節流而非主動的開源,況且節流的效果十分有限,並不能真正化解缺水的困境

談到開源,囿於環保的問題,要再興建水庫窒礙難行;而現有的水庫淤積卻非常嚴重。未來20年內,因水庫淤積其蓄水量只剩現有的一半;50年內,臺灣6座水庫將因淤積而壽終正寢。水庫蓄水容量的日益減少,對已面臨缺水危機的臺灣,無疑更是雪上加霜。甚且,因極端天氣,豐枯差距愈來愈大,雨水更集中在夏季,尤其南部更形嚴重;缺水惡夢未醒,猛暴型降雨驟來,水庫一下子爆滿,不得已只好泄洪,反變成淹水的幫兇,真可謂「水不用時滿爲患,水要用時又恨少」。可見,臺灣真正的缺水危機不是患寡而是患不均啊!所以,如能有效清除水庫淤泥,確實提高蓄水容量,方能真正化解缺水危機。

關鍵問題是:淤泥(爛泥巴)誰要啊?!

其實,今天我們爲淤泥所苦,恰是因爲不知如何利用它;就像以前不知石油是寶貴黑金,人類將視其爲又髒又臭的廢物,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對於來自大自然的東西,我們實在沒有拒絕、抵抗的理由與能力。必須幫淤泥找出路,充分開發其潛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誘因,俾能讓大衆願意並主動地樂於採用。因此,筆者提出以下的建議方案,希望喚起大家正視水庫淤泥及其衍生的缺水危機。

一、 容積獎勵

參照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立法對使用水庫淤泥作爲建材建案,給予容積獎勵。循此,營建廠商在有利可圖下,肯定積極研發應用(綠建材容積獎勵的環保政策就是成例);而建材業界因需要淤泥作爲原料,將會主動協助清除水庫淤泥而不需政府另外再給予經費。早期臺電的飛灰、中鋼的爐石花錢請人運棄,經由研發成爲有用的建材原料後,反而可以標售賺錢,就是典型的範例。對政府而言,只是透過立法程序,就可以有效清淤並解決缺水問題,更不用再新蓋水庫,實可節省大筆經費及避免破壞環境。此外,藉由容積獎勵,增加可建面積,對紓解居高不下的房價,亦有正面作用。

二、 指標帶動

公共工程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具有指標作用,故可以實質獎勵的方式,包括評比加分及提高設計酬金等辦法,鼓勵建築師顧問公司等設計單位,積極使用水庫淤泥產製的建材,以落實並加速去化數量龐大的淤泥。

三、 投入研發

使用在地原料加以開發應用乃是節能減碳最基本的法則。利用臺灣水庫淤泥特有的物性,「化廢爲寶」產製各種高附加價值的建材,最符當今環保潮流,亦是解決淤泥的最佳選項。如能鼓勵研發並給予租稅優惠等獎勵,以提高淤泥建材的國際競爭力,將可促其發展成爲具有本土特色的重要產業,不僅有助於解決失業問題,更可以提振經濟。日本北海道政府投入經費,結合學術業者研發開採珪藻土行銷國際,即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以上的提議,乃是解決缺水的根本長治之道,並可兼具處理淹水、環保、農業、經濟以及房價等問題,實爲綜效系統化解決方案,希能大力推動。

幫淤泥找出路,爲自己留生路,淤泥將會是老天爺恩賜的水中寶,臺灣的缺水也將徹底獲得解決,水庫並得永生。

●作者莊漢鬆,成大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曾任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技術組研究員,10億元以上重大統包工程計劃主持人。本文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 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