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學習變老】森林療癒 培養綠領人才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帶動森林療愈朝產業化發展。記者曾吉鬆/攝影
走進山林,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是林業保育署近年來發展的森林療愈,至今已有五十位森林療愈師,今年除持續培育認證,更計劃自十月開始,在一年內擴大舉辦一百場森林療愈活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發展森林療愈有兩大原因,一是臺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山林資源豐富,無論是生態環境或人文背景都很適合作爲森林療愈的場域,再來是國外日、韓、德、澳、加等國推行成效良好,更確定可行性。
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發展森林療愈是朝着產業化方向進行,不只是培育森林療愈師,而是希望爲臺灣長期培養綠領(green collar)人才,綠領工作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此外還希望大家善用臺灣山林環境,「讓更多人獲取森林生態的惠益(Benefit),而不是提到臺灣山林只有想到單純的登山郊遊。」另外也希望幫助私有林的地主創造林地價值。
此外,現行的森林療愈師培訓認證採線上課程加實體的帶隊實習,不少學員卡在等待實習階段,因此十月開始的森林療愈活動,將有一部分是提供給學員的實習課。明年底森林療愈師認證制度將有改變,目前林業保育署已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預計於明年底併入iCAP職能課程認證,完成後可獲得國家認證,之後可從事相關工作。舉例來說,就像廚師拿到國家證書後迴歸市場機制找工作。
森林療愈師可以將原本的專業運用到森林療愈領域,例如去年首批森林療愈師之中有人具備太極拳、園藝、精油、藝術創作等專長,就可以發展出具備個人特質的課程活動,去年首批森林療愈師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青年參加培訓,發揮他們對土地的熱愛。
十月開始的一系列活動,串連至旅遊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私有林,打開臺灣森林療愈的大門,帶動整體產業活絡起來,讓民衆走進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療愈力。
森林療愈 百場活動報名
林業保育署百場森林療愈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由認證森林療愈師引導民衆,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有助減輕壓力與改善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運用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森林療愈處方箋」、梅峰農場香氛與頌鉢音療,及臺中市和平區大雪山社區「森之行走─林下的身心平衡」等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森林療愈的美好。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醫師陳俊霖表示,透過科學數據驗證,森林療愈對身心壓力有舒緩的效果,醫學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量對代謝症候羣及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都是保護因子。綠色照顧早已運用在醫療上,從十多年前的園藝療愈到近年來的森林療愈,不但運用在舒緩都市人壓力疾病,甚至安寧病房也透過VR裝置,讓病人感受大自然的療愈力量。他建議至少一個月從事一次森林療愈活動,維持免疫系統在相對比較好的活性。
這次林業保育署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部分場次將收集資料,分析參與者身心數據變化,爲臺灣的森林療愈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百場森林療愈活動只是開端,林業保育署將藉此媒合森林療愈師對接國民旅遊、企業活動、醫療長照相關業者,擴大森林療愈市場,發展具臺灣山林特色的健康產業。首批森林療愈活動已開放報名,詳情請至臺灣山林悠遊網森林療愈活動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