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下的測繪與智駕

10月16日深夜到10月17日下午,因“國家安全部通報境外企業以汽車智駕爲由非法測繪”一事,特斯拉、極氪、四維圖新、Mobileye、阿里雲、滴滴接連回應。地理信息測繪、智能駕駛、高精地圖和數據安全等抽象概念,被置於聚光燈下。

波士頓諮詢研究報告預測,2025—2035年智能駕駛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從12.9%增長到24.8%,具備智能駕駛功能的汽車市場規模從420億美元增長至770億美元。智能駕駛可能涉及哪些安全風險?重地圖輕感知還是重感知輕地圖,這兩種實現智能駕駛的方式有何優劣?帶着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從專業人士處得到了答案。

時空數據的採集者與使用者

“某境外企業A公司通過與我國具有測繪資質的B公司合作,以開展汽車智能駕駛研究爲掩護,在我國內非法開展地理信息測繪活動”,國家安全部在通報中梳理了境外A公司與國內B公司的關係,以及非法獲取測繪數據的方式。通告一出,多家企業否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測繪是指對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設施的形狀、大小、空間位置及其屬性等進行測定、採集、表述,以及對獲取的數據、信息、成果進行處理和提供的活動。

測繪主要解決什麼問題?中國測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武文忠的答案分三部分:是什麼?在哪兒?向何處?分別對應的是摸清功能屬性、確定空間位置、監測預測變化。“測繪是時空數據生產與提供行爲和活動的總稱”,他總結稱。

具體到智能駕駛和測繪的關係,武文忠認爲智能駕駛是時空數據的採集者,是時空數據與技術的使用者。

以某品牌汽車爲例,裝有1個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慣性測量單元(IMU)組合模塊、8個外置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和1個毫米波雷達等。“以上傳感器可採集車的空間位置、採集汽車行駛過程中周邊設施的影像信息、採集車輛運行過程中碰到目標的屬性信息”,武文忠詳細解釋道。

數據和技術的使用者可以這樣理解,“實現智能駕駛需要地圖支持、需要實時的亞米級衛星導航定位、需要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進行路徑規劃。”他總結道。

數據獲取只是安全風險之一

國家安全部通報明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測繪地理信息的原始數據由於可能涉及軍事重地、要害部門等高精度測量信息,存在被境外用於標記我關鍵核心部位的風險隱患”。

武文忠在談及安全風險時,總結了三點:海量數據獲取、實時監測跟蹤特定目標、被劫持操控。

具體到實時監測跟蹤特定目標,他說,“通過實時監測、跟蹤一些重要活動、行動和目標,分析掌握其運動規律。這些信息和數據涉及國家秘密、危及國家安全”。至於被劫持操控,“智能駕駛汽車操作系統及通信鏈路可被黑客入侵或遠程操控造成車輛偏離車道、非法聚集或攻擊特定目標”。

在和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奇安信安全專家姚磊認爲,數據全生命週期包括採集、存儲、處理、傳輸、交換、銷燬等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着安全風險,“本次數據跨境泄密事件非常隱蔽,其核心原因是兩個環節容易存在安全監管‘盲區’”。

在數據採集環節,姚磊向北京商報記者強調了監管難度。即通報中提到的,“A公司購入多輛汽車並加裝高精度雷達、GPS及光學鏡頭等設備,企圖提高測繪效率,降低被主管部門發現的風險。此外,A公司測繪設備採集的數據格式特殊,常見軟件無法讀取分析,給行業主管部門有效監管帶來一定阻礙”。

在數據的存儲、處理和流轉等環節,B公司開展測繪活動時忽視了測繪行業相關規定要求,任由境外企業把控數據流向,導致原始測繪數據失控外傳。“核心原因,是安全公司的缺位,沒有監督和提前發現風險的角色,其數據安全隱患如同一個‘安全黑洞’,甲方極難察覺,一旦爆發,就可能是一場損失巨大的事故”,他補充道。

要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姚磊建議:首先要重視數據採集環節,尤其在萬物互聯的物聯網、車聯網時代,重視各種新型的聯網設備,在不經意間採集了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數據;其次要重視數據的流通環節,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對流轉數據尤其是數據跨境傳輸的安全管理,謹防重要數據被境外組織或個人竊取。

靠感知還是靠地圖

一直以來安全問題的解決都是滯後的,且解決方案伴隨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智能駕駛技術誕生以來,便被視爲未來交通的重要發展方向,實現智能駕駛的最優方式也隨着技術、硬件的發展不斷被討論,目前集中在兩條路徑:重感知輕地圖、重地圖輕感知。

簡單點說,所謂感知即視覺傳感方案,一般通過攝像頭等傳感器採集道路及周圍環境的視覺信息,結合計算機視覺技術進行圖像處理和目標識別,以實現自動駕駛的感知功能。地圖一般指高精地圖,即指比傳統GPS導航地圖更精細、更詳細的地圖,通常包含釐米級甚至毫米級的精確信息。

中海庭戰略融資經理吉之瑩詳細向北京商報記者解讀了兩種方式的優劣。

“視覺傳感方案中的傳感器會受到一些如探測距離、分辨率、動態範圍等性能約束,天氣、光照、擁堵、遮擋及信號丟失等場景約束,難以保證實時環境感知信息的準確性,從而影響駕駛安全,”吉之瑩進一步說,“視覺傳感方案在採集過程中,可能會捕捉到人臉、車牌、軌跡、涉密地理信息數據等敏感信息,如果信息被不當收集、存儲或傳輸,可能面臨隱私泄露的風險,對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高精地圖通過提供精確的道路信息和環境數據,作爲車載傳感器的冗餘信息,幫助自動駕駛車輛實現高精度定位、路徑規劃、環境感知和決策等功能。

在吉之瑩看來,高精地圖主要作用包括,實現車輛的高精度定位,配合車載感知系統,將感知信息與高精地圖進行比對和匹配,從而實現避讓、超車等,實現自動安全行駛,高精地圖與車載感知系統相互補充,目前的車載感知系統對道路及環境的探測距離有限,而高精地圖可以提供超視距的精確感知能力,特別是在一些霧霾、雨雪、沙塵等特殊天氣及環境中,彌補車載感知系統侷限性。

“但高精地圖存在鮮度低的問題,國內道路情況多變,修路等情況頻發,無法及時對信息進行反饋。高精地圖製作過程中,數據採集、運輸、處理、驗證、發佈等流程,符合相關的安全標準和法規要求,並採取加密措施,保障數據安全性”,吉之瑩補充。

站在數據安全角度,她認爲,“兩種方式都有利弊,無法簡單判斷更優,在實際應用中會相互結合,以實現更安全的環境感知與決策規劃”。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