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思維勞動政策 怎應付彈性工作?

大缺工時代來臨,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無法提升競爭力,薪資條件相對較弱,只能寄望低薪移工。據勞動部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已引進逾75.6萬名移工,日後又要開放印度移工,企業不想增加成本,藍領工作只能靠外勞。統計至今年2月底,移工在臺人數達75萬6,831人,以印尼佔比最高,其次是越南,兩國佔比均超過3成,近年因國際可移動勞動力大減,政府再探新來源,但學者認爲,移工只能是轉型過程的替代作法,終極解決對策是如經濟部推動的產業升級、科技化,讓人力運用更有效率。

國發會對因應2030年勞動力40萬人缺口,提出「強化延攬外國專業人才」、「擴大吸引留用僑外生」及「留用中階技術移工」三方面延攬國際人才。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所長朱浩指出,批發、零售、餐飲等商業屬於辛苦、工時長又低薪的工作型態,現在已招聘不易;不少僱主願提供更優渥的薪資,卻仍找不到人,就表示國內沒人願意做這些工作,招募海外人才來補充必要的中低階職缺,政府需思考其必要性。

年輕人追求斜槓、遠距上班

少子化的環境、缺工常態化之外,從社會現實觀察,如今已不能單純的按年齡區分,當前工作者提供勞務的方式,也不再限於專一恆常與朝九晚五,更傾向彈性遠距、斜槓專案合作等方式。因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各行各業的就業真相是追求「彈性」。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指出,據第一季內部統計,除了薪資,明顯看到求職者對彈性工作的訴求更爲強烈,包括彈性任用方式、工時打卡、或遠距混合式上班等;也就是說,綁定工時工地的工作不再討喜,不論年輕人追求斜槓接案、中壯年人以副業規劃退休生活,都傾向以「任務型態」提供專業服務。

自願非典型就業 人數大增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陳世憲分析,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基於自身意願選擇非典型工作,而不是因爲勞動弱勢「不得不接受」;主計總處調查發現,非典型工作者「想改做全時、正式工作」的比率,從111年的18.75%降至112年的14.82%,顯見面對缺工浪潮,非典型就業人數不減反增,更佐證非典型就業人數的增加並非是勞動弱勢人數的增加,而是越來越多的就業者「自願性」從事非典型工作。

即便是二度就業的中高齡或退休人士,他們不見得是缺錢而工作,就算願意工作,也因爲家庭照顧、人生規劃等問題,不一定有辦法投入全部的時間在工作上。鍾文雄強調,當今求職者尋找職缺,都會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企業若願意提供友善職場條件,更容易吸引到主動應徵者。

二度就業 也注重生活平衡

臺灣65歲以上勞參率僅9.6%,遠低於日韓、歐美,勞動部推動婦女中年二度就業,但當前的就業市場仍令人卻步。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臺灣平均規劃的退休年齡爲59歲,甚至超過一成表示50歲前就想離開職場;即便願意65歲後繼續工作的中高齡者,也期待退休後的每週工時維持在25小時。

勞動部官員坦言,從數據上來看,確實整體人口結構,「在職工作年齡提高,人口卻逐漸下降」情況下,勞動力存在不足跟高齡化的問題。缺工問題在疫情以後更被放大,旅宿業中階人力流失,導致儘管現在復甦,卻面臨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的窘況,以致於有「缺工更爲嚴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