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醫保追回資金超160億元;中國中藥私有化失敗

圖/ Pixabay

10月22日,2024年醫保基金監管趨勢交流會暨藍皮書發佈會在京召開。

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副司長謝章澍在發言時公佈了最新的數據,今年1至9月,全國各級醫保部門共追回醫保資金160.6億元。結合早些時候公佈的1至8月追回136.6億元的數據,9月一個月就追回24億元,超過了此前的月均(17億元)追回數額。

截至9月,國家飛檢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檢查定點醫藥機構500家,查出涉嫌違規金額 22.1億元。其中,根據大數據模型線索,開展專項飛檢的定點醫藥機構就達到185家,查實欺詐騙保機構111家。

今年以來,多起相關案件屢上熱搜,國家醫保局也多次公開案情,除了由內部舉報人曝光的案件,相當一部分欺詐騙保事件由大數據篩查而出。多位業內人士認爲,當前醫保支付壓力較大,同時醫保基金監管形勢複雜,需要引入新技術提高監管能力。

謝章澍介紹,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從推動飛行檢查擴面、做實自查自糾、強化大數據監管、健全長效機制、加大曝光力度等方面持續發力,堅決維護好醫保基金安全。

10月22日,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金斯瑞”)發佈消息,宣佈因存託協議發生變更,公司決定解除與傳奇生物的合併,並將其重新分類爲聯營公司。

據公開資料顯示,傳奇生物是一家臨牀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於2014年11月從金斯瑞的細胞治療部門剝離,致力於開發血液/腫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細胞療法。2018年,傳奇生物成爲國內首個獲批CAR-T臨牀實驗的藥企。

根據2020年6月5日簽訂的先前存託協議,任何未能按時提供投票指示的美國存託憑證持有人,將自動授權存管人向傳奇生物指定的代表轉讓投票權。然而,根據2024年10月18日簽訂的新協議,傳奇生物決定不再行使這一全權委託權,存管人授予全權委託權的能力已被終止。

金斯瑞董事會認爲,由於喪失最終在傳奇生物股東大會上投出多數票的權力,因此實際上無權單方面管理傳奇集團的財務和營運政策。

根據新修訂的存託協議,金斯瑞將解除對傳奇生物及其附屬公司的合併,並將其視爲其對聯營公司的投資。金斯瑞對傳奇生物的投票權行使權,從原來超過50%變爲低於50%。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變更之後,傳奇生物的資產和負債不再併入金斯瑞生物的財務狀況表中。

2024年5月,金斯瑞曾發佈了建議分拆傳奇生物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告,截至公告日金斯瑞持有傳奇生物全部已發行股本的約76.9%。傳奇生物上市由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傑富瑞擔任聯席主承銷商。

10月22日,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宣佈與一家亞洲製藥公司達成價值12.4億美元規模的大型委託生產(CMO)合同。

這是該公司與單個客戶簽署的最大合同。根據保密條款,顧客公司和產品名稱沒有公開。合同期限截至2037年12月31日。

此次合同的簽訂,標誌着三星生物在2024年的累計合同額已超過33億美元。三星生物的另一個大單,來自7月2日公佈的,該公司與一家未具名的美國製藥公司達成了一項價值1.46萬億韓元(10.6億美元)的協議,該協議將持續到2030年。

儘管2023年生物製藥行業不景氣,三星生物仍是少數幾家能夠實現盈利的CDMO公司之一。這主要得益於其與全球前20強制藥客戶數量有14家,與輝瑞、諾華、GSK、BMS等全球大型製藥公司達成多項大型交易,累計訂單總額超過了154億美元。

中國中藥(00570.HK)在2024年10月18日宣佈,由於其境外直接投資未獲批准,私有化建議告吹。受此消息影響,中國中藥的股價盤中一度大跌44%至2.12港元,股價2013年3月以來新低,成交超過5億港元。

據報道,中國中藥的此前私有化計劃由其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提出,然而私有化的計劃先決條件,即境外直接投資批准於2024年10月18日仍未得到滿足,而先決條件最後截止日期並未延長。因此,私有化建議於10月18日失效。中國中藥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將不會撤銷。

業內人士指出,私有化的原因是公司股份的交易流動性較低,且股價持續偏低,這限制了公司從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難以利用股權融資爲業務發展提供資金來源。國藥集團認爲私有化有助於精簡公司的治理、企業和股權結構,提高管理效率。

2月,中國中藥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擬以每股4.6港元的價格將中國中藥私有化。國藥集團持有公司約16.35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本約32.46%;控股股東以外的要約人一致行動人(即中信證券有關成員公司)合共持有3374.6萬股股份,佔已發行股本約0.67%;其他計劃股份由獨立股東持有,涉及約33.67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本約66.87%。根據國藥集團的相關持股比例計算,此次私有化的總代價約156.45億港元。

當2023年,研究表明ChatGPT能夠通過美國醫學執照考試,後續版本在某些測試中表現優於醫學生和醫生時,哈佛醫學院醫學教育院長Bernard Chang將其描述爲一個罕見的革命性時刻。這也促使他對醫學教育進行重新評估,特別是機構如何準備學生迎接與AI(人工智能)技術整合的未來。

據報道,目前,哈佛醫學院已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納入課程,爲第一年健康科學與技術(HST)軌道的學生啓動了一門爲期一個月的AI在醫療保健中的入門課程,以教授他們關於AI在醫學中的應用及其侷限性。這種創新的方法爲有志於攻讀雙學位的學生,爲那些要求具備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能的角色做好準備。

此外,哈佛醫學院啓動了AI在醫學中的博士項目(AIM),以滿足對AI研究感興趣的學生的需求,並收到400多份申請,僅有七個名額。該計劃旨在彌合隨着AI在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而可能出現的技能差距。哈佛醫學院還推出了院長創新獎,以資助將AI整合到醫學教育和研究中的項目。

與哈佛醫學院相關的醫院也在不斷髮展,推出像環境文檔工具之類的舉措,旨在讓醫生更多地專注於與患者的互動。正如Bernard Chang所指出的,這些技術將使未來的醫生能夠優先考慮患者護理而不是文書工作。

哈佛醫學院的當前舉措,包括試驗性地使用AI工具來根據個人知識差距調整學生的學習體驗,並有“導師機器人”,它們在特定課程限制內設計,以保持教育質量和完整性等。

然而,AI的實施引發了對在批判性思維和決策中可能對技術過度依賴的擔憂。Richard Schwartzstein警告說不要妥協基本的醫療技能,主張平衡使用AI,特別是在診斷和分析實驗室數據時。雖然AI可以協助有經驗的醫生,但在沒有基礎技能的情況下依賴它可能是有害的。人們還擔心AI訓練數據中的偏見,但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減輕此類問題的方法,同時促進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