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紛頻傳!為何老人認為「博愛座」專屬他們?網挖出1975年這件事
捷運「博愛座」屢發生糾紛,圖爲「博愛座」明明空着,但多數人不敢坐。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大衆運輸「博愛座」糾紛不斷,不久前纔有OL連續上班12小時後累極,搭捷運卻被逼讓座,情緒失控撞柱濺血,昨天又傳年輕男子搭捷運,表明身體不適,拒絕讓「博愛座」遭老人辱罵掌摑的新聞。
有網友在PTT詢問, 老人會覺得「被讓座是應該的」是誰的問題?臺灣老人好像覺得「讓座」天經地義,但反觀國外,年輕人讓座,老人還會生氣「我沒這麼老」,爲何會有這樣大差異?
網友考古博愛座的演化史,「管仁健都科普過了,源頭就是蔣經國在1975年推行的『學生讓座運動』」、「以前博愛座教的確實是隻給老人」、「1975...當年被教育讓座的青年長大囉」、「讓座文化明明是國民黨的道德與倫理教育強調的國民美德」。
1975年08月27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在臺北行政會議上表示,臺北市不但要注意經濟建設,也應該注意精神建設,譬如在公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弱婦孺,其實是反映道德的低落。聯合報資料照
有網友緩頰,認爲不能怪到一整個世代,「都是個案,不要製造老人與年輕人的對立,誰家沒有老人跟年輕人」、「應該是厚臉皮的人變老了」。
有人指出,「北捷自己加了把博愛座禮讓給『有需要』纔會不斷地造成紛爭」、「華人文化,加上都寫博愛座了,老人想說你讓我一下」、「以前教育敬老尊賢,結果教育出一堆下流老人」。
根據聯合報報導,1975年08月27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在臺北行政會議上表示,臺北市不但要注意經濟建設,也應該注意精神建設,例如:等公車不排隊,在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弱婦孺,這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反映道德的低落,之後臺灣各地就紛紛掀起了「學生讓位運動」。
至於「博愛座」由來,1976年4月2日聯合報也有報導,臺北市各公民營公車業表示,爲紀念總統蔣公逝世週年,將於北市各線公車上普設「博愛座」,以表示對蔣公追思之忱。多家客運公司響應,共計公車二千六百九十九輛,每車設「博愛座」兩個,希望市民乘車時主動讓座老弱婦孺。
1976年4月2日聯合報報導,臺北市各公民營公車業表示,爲紀念總統蔣公逝世週年,將於北市各線公車上普設「博愛座」,以表示對蔣公追思之忱。聯合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