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員: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爲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提供了清晰路徑和精準落點。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創新成爲第一動力、協調成爲內生特點、綠色成爲普遍形態、開放成爲必由之路、共享成爲根本目的的發展。發展模式轉變,要求相對應的體制機制必須隨之而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着眼於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的政策框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堅定走上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0%,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爲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持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解決。
壯闊的歷程一再證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於這個目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瞄準的是那些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固有模式和條條框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認清發展規律,健全體制機制,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保障。
“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決定》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這需要完善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機制、鼓勵和包容產業發展的機制,需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需要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等等,涉及一整套的改革舉措。其中的關鍵,是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紮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堵點卡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以引導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社會活力。
一系列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系統部署,既有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又有根據實踐需要新提出的改革舉措。紮紮實實抓貫徹、抓執行、抓落地,要求各地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找準自身優勢領域和短板不足,進一步明確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動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新徵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政策給力和改革發力的“雙輪驅動”,推動經濟發展更加強勁、更爲均衡、更可持續。
經濟日報評論員